心里深藏着一个世界——宗白华的人生理想与实践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作为现代中国美学大家,宗白华以其一生向人们生动展示了一个超逸秀雅、恬淡自然的审美人生形象。艺术的精神、审美的眼光、创造的活力、健康质朴而又清新超俗的生命追求,构成了宗白华全部的人生理想和人格风范。

    一
     在宗白华的人生全程上,歌德的影响伴随始终。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宗白华将这些归为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去体味人生,实践生命的活跃本质?”他崇仰歌德,因为歌德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思想家,更代表了近代的泛神论信仰——早在青年时期,宗白华就认为泛神论的精神最宜于用来观察人生的奥秘——歌德的人格和生活“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1]。通过歌德,我们可以进窥生命的深邃永恒、伟大绚丽的天空,因为歌德“不只是在他文艺作品里表现了人生,尤其在他的人格与生活中启示了人性的丰富与伟大”,“他的生活是他最美丽最巍峨的艺术品”[2](P42)。
    于是,宗白华走进歌德的世界,渴望在歌德身上找到真正的人生启迪。他以歌德为人类文化的代表,以歌德精神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光荣。在他看来,人类理性和精神虽然在近代获得了解放、自由,但同时却也失去了依傍。人们在苦闷中追求,试图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之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而歌德的思想及其文艺创作(如《浮士德》)正是这种近代文化、近代人生全部问题的反映:他和他的替身“浮士德博士”一生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近代人生的悲剧并指出人生困厄的解救之道。在歌德的思想及其创作中,极力反对18世纪一切非自然的社会礼法和传统的政治束缚,热烈追求生命纯真原始的
    光辉,并将一切真实、活跃、热力四射的生命,一切未曾遭受近代精神和机械文明强制改造的生活,当作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歌德是用思想把握那全态的活的生命及活的生命中间的定律”,“他欲在宇宙的事物形象里观照其基本形式,然后以艺术的手段,表现于伟大纯净的风格中”[3]。宗白华由此肯定,歌德所带给我们的,乃是一种新的人生情绪——对生命本身价值的积极肯定;由歌德所产生的最高启示,就是对于生命之真的热烈追寻和倾心投入。宗白华从歌德《自然赞歌》里发现了“崇拜真实生命的态度”;尤其是,歌德那种在生命价值的热烈追寻中所实践的对于自然的礼拜以及对于生命之“动”的体验,更强烈撼动了宗白华的心灵热情、人生情绪,令他从中极深地体味到了人生终极的所在,觉悟到一切生命追求、人生活动的真谛,无非是从生活的无尽流动里获得生命谐和的形式,不让僵固的形式阻碍生命力的发展。宗白华所要强调的是,生命与形式、流动与定则、向外的扩张与向内的收敛,本是人生的两极,同时也是一切生活的原则,而歌德的生活就象征了这个原则:一切人生活动、生命现象中内在的矛盾,在歌德那里表现得最为深刻,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他的所有作品也都是这种生活经历的生动供状。因此,歌德的一生,便给予我们永远青春、永远矛盾的感觉。歌德生活中的历次“逃走”——从莱比希大学身心破产后逃回故乡,从情人弗利德丽克、绿蒂、丽莉等身边数次逃开,从魏玛的政务压迫中逃入意大利的艺术之宫,从意大利逃回德国,从文学逃入政治又从政治逃向科学,从西方文明逃往东方的幻美热情——每每都是一次新生,都是在不断经历着人生各式各样形态的过程中重新发现着自己,而这正是一种伟大勇敢的生命肯定,是生活本应具有的努力不息的表现,也是完成一个伟大人格所必经的过程。宗白华自己对此深心向往,并以为人在“迷途中努力,终会寻着他的正道”;对真实生命的追寻,要求一个人既有对于生活的热情沉浸,又能够不完全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人生紧要关头能够回返自己的中心。
    正是从歌德那里,宗白华发现了人生真正的悲剧源泉:追求不已、恒变不居的人心情感自身。也就是说,尽管人生各方面都要求永久,但人类自心的变迁却使任何事物都不得暂时停留。这也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情愿拿自己灵魂的毁灭同魔鬼打赌,以期获得一个瞬间的真正满足的原因。它与人生始终追求恒久相对,构成了生活中巨大的矛盾。而人生之有意义、有价值,正在于人能够以自己一生的努力来调解这个矛盾,不断创造新的圆满和谐形式以实现生命无尽的运动本质。宗白华在歌德的《浮士德》那里不断发现了这一点:作为歌德全部生活意义的反映、人生情绪最纯粹的代表,浮士德人格的中心是无尽的生活欲求和知识欲求;他欲呼唤生命的本体,所以先用符咒呼召宇宙与行为之神;神出现以后,他又认识了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面前的渺小,于是欲投身生命海洋中体验人生的一切;他肯定这生命本身,不管它是苦是乐。宗白华强调,这就是“歌德的悲壮的人生观,也是他《浮士德》诗中的中心思想”——因着人类永恒的努力与追求,浮士德得以升天,人生得以解救,生活在历久弥新中保持了生命与宇宙深沉无尽的意义。
    不难看出,宗白华对于体现在歌德身上的那种永恒生命运动原则的热情肯定,同他自己一直心存的对于自然的深情渴望、生命直觉的感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他曾相信柏格森的生命直觉创化观念,认为人的直觉心灵、天性智慧是我们把握世界人生所不能离弃的,人心的“绵绵创化”正与宇宙自然的“绵绵创化”相契合,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创造之中。为此,宗白华认为,“伟大入世的精神,创造进化的意志,最适宜做我们中国青年的宇宙观”[4],“我们的生活是创造的。每天总要创造一点东西来,才算过了一天,否则就违抗大宇宙
    的创造力,我们就要归于天演淘汰了”[5]。
    而当宗白华进入歌德世界之后,他发现,歌德的人生恰恰体现了这种生命不息、创造不止的伟大精神,“即使是美满的瞬间能以实现,而维特式歌德式向前无尽的追求终将不能满足,又将舍而之他”[6]。这不仅是对歌德人生的把握,也是宗白华自己人生理想的自白。因此,他之钦服、推崇歌德,便也是情之所向、理所当然了。
    宗白华极力从歌德的文学创作中,进一步确认生活的创造力量和人类生命永恒运动的意味。在他看来,“《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同是歌德人格中心及其问题的表现”,而“少年维特”就是歌德式人格的表现和结晶,他“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天真,最可爱的人格,而却是一个从根基上动摇了的心灵”,“少年维特的悲剧是个人格的悲剧,他纯洁热烈的人格情绪将如火自焚,何况还要遇着了绿蒂?”[6]所有这一切,恰是歌德自身内在悲剧和矛盾的化身——他以他的艺术化泛澜的情感为事业的创造,以实践行为代替了幻想冲动,在文艺里尽情发挥了自己人格的可能性来逃避悲剧的实现。而歌德自己之所以不自杀,在宗白华看来,就是因为歌德在生活的奔放倾注中保持了悬崖勒马的自制、转变方向的逃亡。由是,宗白华评价《少年维特之烦恼》超出了一般的恋爱小说,是歌德从生活的苦痛经历中一口气写出的,其内容与体裁、形式与生命结成了一个整体,揭示了一种歌德式人生与人格的悲剧。
    至于《浮士德》,宗白华更强调它表现了歌德对于“人生当在永恒的定律与前定的形式中完成他自己;但人生不息的前进追求,所获得的形式终不能满足,生活的苦闷由此而生”的深刻思考,认为《浮士德》集中了歌德生命中最深的问题,是他全部生活意义的反映,也是其人生情绪的精粹;歌德生命中最深的问题表现在《浮士德》里,也在这里解决。尤其是在浮士德这个人物身上,宗白华看到了歌德人生的伟大——假使人生能有价值,他宁愿毁灭自己——这是一种积极的悲壮主义,在伦理高度上肯定了人生意义与价值在于不息的追求,而这恰是人类在失去了上帝、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