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CT;MRI

  【论文摘要】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较少见,多误诊为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等。本文总结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其征象,并就发病机制及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笔者从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共诊断有明确颅外伤史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58岁,平均16.5岁。其中车祸伤10例,坠落伤6例,重物击伤4例。外伤后有短暂性昏迷者6例。外伤至偏瘫出现时间为:外伤后立即出现者7例,伤后3~12 h 6例,伤后13~24 h 4例,伤后>24 h 3例。右侧偏瘫13例,左侧偏瘫7例,伴运动性失语5例。其中伴左侧Horner氏征2例,右侧Horner氏征3例。?
  1.2 方法 本组20例患者均行CT检查和MRI检查。CT扫描使用GE Hispeed CT/i扫描机,横断面扫描,层厚5~10 mm,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00 mA。增强扫描时使用碘海醇(含碘300 mg/ml)100 ml静脉团注。MRI检查使用日立 AIRIS mate 0.2 T 永磁型磁共振扫描机,磁场强度为0.2 T,全部病例用SE序列,T1WI 500/30 ms,T2WI 2500/110 ms,行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或矢状面T1WI,层厚8~10 mm,层间距0 mm,视野220 mm,使用头部表面线圈。?
  
  2 结果?
  2.1 CT表现 梗塞灶发生在左侧基底节区,右侧在底节区。梗塞病灶比例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约0.5~1 cm大小;病灶稍大,呈不规则形5例,直径约1.2~2.8 cm。病变均表现为低密度,与正常组织界面清楚,CT值14~17 HU。其中1例半个月后复查时病灶增大,边缘模糊。本组病例灶较小,占位表现不明显,亦未发现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CT征象。?
  2.2 MRI表现 20例患者中,5例MRI上可见原发性颅脑损伤,包括硬膜外血肿2例;另15例无原发性颅脑损伤者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内囊区。上述病例均发生于大脑半球,左侧13例,右侧7例,MRI表现为相应血管供血区的脑实质见局限性或大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大部分边界清。本组见梗塞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2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豆纹动脉及丘脑穿动脉11例。?
  
  3 讨论?
  脑梗塞是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引起脑梗塞的原因较多,主要是脑血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2种。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最初4~6 h缺血区逐渐出现脑水肿,12 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但梗塞区与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24 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侧支循环开始建立。从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但梗塞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虽已建立较充分的侧支循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但可有部分患者在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同时,梗塞区的血管壁因缺血性损伤通透性增高,可形成出血性梗塞。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称之为外伤性脑梗塞。此病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 h以内。而伤后2周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