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一个强大民族的影子——兼论近代国人对汽车的认识(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疑惧心理仍在但国人并未拒绝汽车。这些与当年在封闭排,态下拆除第一条淞沪铁路的愚昧举动相比确实进步不小时代的变迁终使国人的理性多少有点增长。实际上欧美国家在汽车开始出现时人们的态度并非从容大度。更何况当时有不少上层人士还以乘坐汽车来标榜个性、显贵扬富。据载拥有沪上第一号汽车牌照的巨商周湘云与拥有沪上第一号司机执照的英国富商哈同为使两个“第一号尽归已有而发生争执。4这种夸富矜荣的举动固然有其生活奢侈浮靡的消极一面,但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时尚与时髦常常需要特别加以重视因为它们也表示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某些侧面。”而正是这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往往对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5当时大多数欧美国家内.汽车除极少量用于商业运输外,绝大部分也是作为少数富人的玩具。因此.清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追逐世界潮流,其中虽无多大实在意义.但却有开风气之先的功效。

  不过.当时的人们对汽车的概念并不特别清楚。由于认识的模糊.人们的汽车的称呼五花八门主要有“电车、电汽车、自驾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卡、自动车“等多种。这种对汽车名目繁多的称谓实际上反应了时人对汽车基本常识的匮乏。

  二 民国初期:认同、推崇与排斥

  最早提出要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是孙中山。孙中山先生1912年在江阴视察江防工作时,曾作了”关于道路与自动车建设”的专题报告阐明了修筑公路、开办长途客货汽车运输对货畅其流、便利交通、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之后在1920年发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又讲到:“‘最初用小规模,而后逐渐扩大以供四万万人之需要。所造之车当合于各种用途为农用车、商用车、旅行用车.运输用车等。一切车以大规模制造实可较今更廉欲用者皆可得之。“

  其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交通转入汽车时代美欧各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公路事业日新月异。流风所及中国从沿海的大都市到内地备中心城市掀起了一股购置汽车、发展汽车事业的热潮。随着汽车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认识愈益全面、愈益深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国防方面配合军事机动运用能收克敌制胜之效果;政治方面统一国家推进自治,能付朝令夕行之旨经济方面,开发产业调节供需,能臻富国裕民之境文化方面传播文化统一语言能普及教育之利;社会方面便利行旅,巩固治安能增民生康乐之福。可见时人对汽车的富强功能坚信不疑也充满了殷切希望。有人甚至发出了“汽车救国”的呼声并为此四处奔走。

  而张学良是第一个组织生产国产汽车的人。1928年张学良在辽宁迫击炮厂(原为奉天迫击炮厂)内成立了民用工业制造处,后改称为辽宁民生工厂试制汽车。1929年3月民生工厂引进了一辆美国瑞雷号汽车进行装配试验并以该车为样板于1931年5月试制成功了一辆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人自制汽车的先河。可惜的是第二辆汽车没制造出来”九一八”事变发生了,东北三省被曰本占领。中国进入了一个为国家生存而战斗的时代。国家民族的创建可以说是中国汽车的一项非常伟大的使命,可惜战争却一而再而三地破坏掉这种追求。

  尽管如此由杂志、报纸等媒体所打造出来的关于国家民族的声势却一直烙在中国人的心里面。汽车成为城市最繁华的身影的标志应该是申报于1927年11月27曰创立了第一个类似于汽车杂志的增刊——申报汽车增刊。其开篇寄语中有这样一段:世界各国之进化无不一物质文明为先导,所谓物质文明都虽有赖备方面种种之发展然扼其大要,以致政治方面言,建设道路,整理交通。以工商方面言.振兴实业,开关利源.而所以收整理交通之效果.则必有物以为媒介得,所以收开关利源之效果,则必有物以利运输.诸君思之此物何物乎,汽车是也。8整篇宣言从国家社会方面观察.汽车事业之发达.为将来必至之趋势,而导以先路,亦我辈之责也。或日,欲求国家社会之发展,所赖我人尽力鼓吹者正多。很显然,申报正雄心壮志地做着一件事:通过媒体的力量计划建造一个强大的中国。可惜的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不过只是一个停留在纸面上的虚构的幻想图而已。而这个幻想却使汽车从此负载了一个崭新的功能:即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的代言物。这是一个永恒的使命,从汽车引进中国的那一刻起,经过了新中国的一阵阵”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9的集体性想像,一直延续到今天。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