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论文的发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06-24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方法 56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分别于术后3、6、12 个月随访观察子宫肌瘤的缩小程度、临床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56例全部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100% ,除2例术后1个月因黏膜下肌瘤术后感染坏死无法排出而行全子宫切除术,54例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月经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3个月复查54例子宫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8.3±6.7) % ; 6个月复查子宫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0.5±19.4) % ; 12个月复查子宫肌瘤体积平均缩小(70.5±18.7) %,所有患者随访期内肌瘤缩小后未再增大。56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显效率50.0%,有效率46.4% ,无效率3. 6% ; 术后6个月: 显效率71. 4%,有效率25.0%,无效率3.6% ; 术后12个月: 显效率96.4% ,无效率3.6% 。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栓塞后综合征。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为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20%-30%;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1]。传统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主要行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瘤剜出术,前2种方法不易被年轻患者接受,后者则复发率高,其复发率为20%-25%[2-3]。近年来子宫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新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4]。南通大学附属南通市妇幼保健院近年来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愿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56例,年龄29-55岁,全部病例由超声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24 例,肌壁间肌瘤28例,浆膜下肌瘤4例,其中多发性肌瘤40例; 肌瘤直径2.5-9.0cm; 病程1-5y,平均(3.0±0.4) y; 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过频、经期延长、尿频、贫血等症状,本组病例中50例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6例有尿频等压迫症状,38例有轻至中度贫血; 全部病例术前行诊断性刮宫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在栓塞前1周内进行B超检查,测量子宫和肌瘤的三维径线大小。

  1.2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选择月经干净后3-7 d,常规行肝、肾功能、血常规、血小板、凝血功能、胸片及心电图检查,碘过敏试验,会阴部备皮,术前4h禁水,术前30min予保留导尿管并肌肉注射地西泮10mg。患者取平卧位,在一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0.5cm 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以Seldinger 技术完成一侧股动脉置管。将5 F Cobra 导管超选择插至子宫动脉上行支,以盆腔动脉数字减影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证实并观察肌瘤的供血情况,而后先推注抗生素,再用适量的混有造影剂和抗生素的栓塞剂海藻酸钠微球,颗粒大小为500-700μm 栓塞子宫动脉,再次造影证实栓塞完全。另一侧子宫动脉插管步骤同前; 栓塞结束后,拨出导管、导管鞘,压迫穿刺点止血后加压包扎。术后穿刺侧下肢绝对制动8 h,平卧12 h。注意双侧足背动脉及下肢皮肤温度、色泽及触觉的改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发热、腹痛及呕吐等栓塞后综合征给予对症处理,术后留置导尿24 h。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