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教育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9-30

  成人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传播医学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卫生队伍整体素质的重任[1]。我校是一所处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为丰富办学层次,自2002年秋季起与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设成人临床医学、护理专科教育。我校临床医学专科班学员绝大多数来自临夏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体诊所,少数为应届中专毕业生和周边地区的学员。据统计,临夏州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人员占65%以上[2];毗邻的甘南州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更高。中专学历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学历偏低、专业知识贫乏,影响了职称晋升和医疗服务质量;

  一、新医改背景下传统医学生培养模式所面临的弊端

  新时期新医改的背景下对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农村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更是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医学生则面临着就业难、就业率不高的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除了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不高缺乏对于医学生的吸引力外,广大新毕业的医学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不足以及医学生在基层就业政策的执行情况不佳也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就业,同时医学院校所存在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学思想也制约着医学生的就业,以上这些问题都反应出现今的医学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与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到医学生的教学。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医学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反应滞后的问题,广大的医学毕业生在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岗位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适应较慢的问题。现今,我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多采用的是“广种薄收”的模式,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60多万的医学毕业生,而仅有约10万左右能穿上白大褂,在医学生的教学上对于高职院校采用的是“2+1”的模式,而对于本科院校多采用的是“4+1”的模式,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较长而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且由于医学生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且在基层或是农村医疗结构进行临床的时间较短,从而使得医学毕业生极为不适应实际的基层工作。医学生在院校所学无法与基层实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医学生所学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医学生医德、爱岗敬业以及守法和维权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无法达到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周边医疗环境的改变减少了医学生的实践机会

  广大医学生进行医学实践的基础是患者,医学生在进行医学实践时由于知识、经验以及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与患者临床沟通能力的不足使得患者排斥或是拒绝其成为医学生示教、观摩的对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及维权意识的提高,患者对于自身隐私权的重视使得医学生的教学观摩更为困难,这极大的影响了医学生进行医学实践的积极性以及医学实践的效果。同时,国家对于医生和医学生的医疗活动有着详细的法律规定。例如,医学生没有书写正式病历以及独自完成诊疗操作的权利,同时对于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某些操作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得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医学生所实习的医院为了尽量避免由医学生所带来的医疗事故或是医疗纠纷,也纷纷缩减了医学生的临床操作,从而使得医学生的医学实践机会大为减少。

  (二)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医改的教学需求

  近些年来,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在教学、实习医院的数量方面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急剧扩大的医学生数量使得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在实习医院的检查和监督更为困难,甚至于一些医学院校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医院,从而使得医学院校对于实习学生的监管更为困难。不同的实习医院对于临床教学的要求不标准也不尽一致,从而使得医学生的实习无法达到其目的,同时,一所医院往往是多所院校的教学或实习基地,随着医学实习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教学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从而使得对于医学生的监管更为困难,使得医学生的临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医学生就业与深造对临床教学所造成的影响

  现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从而促使医学生将“考研”等作为出路,在进行临床实习的过程中边复习变实习,从而造成精力分散,对于临床实习老师的各项任务处于应付的状态。同时决定就业的医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就业单位也使得其无法专心进行临床实习,从而使得临床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临床实习导师的任务繁重,严重影响了导师

  在临床教学上的投入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使得各医院的医生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医生在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医院提出了创收要求。而临床教学则主要包括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会占用医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备课、课件的制作等。然而投入的精力与所获得的薪酬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医生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数量激增的医学实习生也使得临床医生不堪重负,为减小实习医生所带来的医患纠纷等,临床医生不得不减少医学生的临床实践。

  三、新医改背景下做好对于临床医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临床教学计划与大纲

  临床教学计划于大纲是做好医学生培养的目标与具体规划,是医学院校进行临床教学的依据,在进行计划于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地区医院的实际情况,同时将实用性原则融入到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实践技能以及实习要求等内容中,合理的制定临床教学的大纲与教学计划。

  (二)符合先进的临床医学发展趋势促进医学学科的融合

  在传统的医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使得学生缺乏广泛的适应力。新时期的临床教学是一个集综合性、融合性为一体的学科,其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临床教学现今的发展应当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临床医学在教学中应当更为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扩展医学生的实习科目与实习范围,形成一定范围与层次的若干形式相近的学科群体。

  (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现代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新医改下对于临床教学的需求,教学方式应当随之改进,从传统的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为主向培养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方向进行转变,教学方式向启发式、引导式的方向转变。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采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进行临床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医学生从原先的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方向转变,注重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突出临床实践在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和临床可续、思维方法、医疗作风以及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临床实践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逐步掌握发现疾病、认识疾病、提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完成医学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在临床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医学生的实习模式:

  (1)采用以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主的横向联系的教学法。通过此种方法。提升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2)学导式教学。此种方法是通过临床导师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写出有利于医学生自学的补充材料,再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难点、重点,写出简要、便于医学生理解、记忆的补充材料,学生自查自学。

  (3)讨论式教学。在临床教学中,根据某一实际病历,临床导师介绍有关的实验室资料,而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讨论分析、诊断和鉴别,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4)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在七十年代得以飞速发展,现今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五)突出基层需求在医学生培养中的影响

  医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是为基层及医院为主要方向的,因此,主要是有利于医改的,在医学生的教育中就需要积极进行探索,使得医学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于基层的需要。

  (六)临床教学中注重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的培训指导

  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需要针对性的对医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工作:(1)从心理疏导及人际沟通技巧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学生尽快完成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的转化,尽量减少对临。(2)在进入实习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临床技能和内科、外科、妇产科以及儿科的常用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为学生进入临床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人际沟通的技巧可以有效地改善临床实习时的医患关系,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

  (七)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

  由于临床医生长期处于临床的第一线,医学水平高超但是教学技能较为生疏。因此,应当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教育中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出发,对如何做好现代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几点意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