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6-05-07

 【摘  要】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的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后路植入椎弓根钉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正常椎间盘为参照标准,Pearce分级评定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后一年取出患者椎骨内的内固定发现共有10例骨折椎骨上位或下位椎间盘发生了轻微的退变。术后对73例患者进行随访,术后没有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或者断裂的现象。结论:术后一年,取出内固定后发现患者具有极轻微的椎间盘退变,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提高了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术后近期并没有并发症的产生,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
        胸腰椎骨折常常是由交通事故或者高处坠落导致的,为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稳定脊柱、减少对脊柱神经的压迫等常常对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采取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行走能力,减少长期卧床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常规采取的手术跨伤椎复位内固定术存在着术后椎体复位高度不好和Cobb角度丢失的隐患,而且潜在存在着破入椎体导致椎间盘损伤[1]。本文通过观察分析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期间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的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男57例(78.08%),女16例(21.92%),年龄24-63岁,平均(39.3±2.6)岁;治疗措施:内固定非融合术治疗33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0例;胸腰椎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3例,高处坠落28例;损伤部位:胸椎第11节段7例,胸椎第12节段10例,腰椎第1节段25例,腰椎第2节段21例,腰椎第3节段6例,腰椎第4节段4例。
1.2手术方法  通过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患者采取俯卧位于手术床上,对伤椎进行初步复位,使用C型臂X线机对伤椎进行透视平面定位,常规消毒后将机器置于腰桥上,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在骨折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处分别植入椎弓根钉,使用撑开器进行适度复位,透视确定椎弓根钉处于合理位置、椎骨高度基本复位、椎骨角度基本复位,拧紧固定螺丝,并使用适宜尺寸的连接棒进行固定。神经未受到损伤的患者,取自体髂骨进行椎体小关节突和横突间后外侧进行植骨融合;神经受到损伤者进行全椎板切除,并取出椎管内游离的骨块和椎间盘组织,解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融合于两侧横突和小关节突之间至横行连接管,进行固定[2-3]。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椎体未完全爆裂且椎弓根完整的新鲜胸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②均已被告知本次科研的目的、方法及参与意义,是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治疗计划者;②临床资料缺失者;③陈旧性或病理性胸腰椎骨折的患[4]。
1.4临床观察指标  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切口引流量;由三位影像学医师分析X线检查下的骨折椎体的丢失高度和复位高度以及Cobb角度。
1.5安全性评价  观察并记录经过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即椎间盘退变情况。将患者的MRI图像分析处理按照Pearce标准分为五个级别,其中,退变椎间盘用三、四、五级表示,正常椎间盘用一、二级表示[5]。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腰胸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能够很好的矫正椎体的高度和Cobb角度,且丢失状况良好,见表1
表1  7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不同时间段下的影像学结果差异(±s)
组别               手术前               术后一周       终末随访          总丢失
Cobb角(°)  32.55±8.28         5.72±1.88       7.57±1.88      1.85±0.77
椎体高度(mm) 22.53±2.31   27.21±2.23  25.33±2.11     1.88±2.12
2.2患者不良状况比较  手术前骨折椎骨的上下位椎间盘与临近未损伤椎间盘之间的Pearce的分级存在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接受了内固定手术的上下椎间盘与手术前Pearce分级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患者不同部位椎间盘的退变程度(±s)
组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手术前骨折椎骨邻近未损伤椎间盘 33 38 2 0 0
一年后骨折椎骨邻近未损伤椎间盘 33 38 2 0 0
手术前骨折椎骨上位椎间盘 6 14 30 19 4
一年后骨折椎骨上位椎间盘 5 14 24 25 4
手术前骨折椎骨下位椎间盘 17 22 27 7 0
一年后骨折椎骨下位椎间盘 17 20 26 8 2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胸腰椎骨折方面的研究技术层出不穷,研究出一个具有高治疗率、低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是急切需要的。患者主要损伤椎骨节段为下胸椎和上腰椎处,是腰胸椎处的解剖学特征决定,胸腰段为生理弯曲处,为力的支撑点,活动性较大易受到损伤。胸腰椎骨折往往会损伤上下位的椎间盘,内固定起到一个为伤椎提供早期稳定的恢复环境,因此内固定对于伤椎骨折的愈合和椎体高度、Cobb角度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主要适用于骨块凸入椎管小于一半、椎体未完全爆裂、椎弓根完整、至少要有一侧终板未损伤的患者[6-8]。传统的跨伤椎治疗的患者可以保留更多的脊柱活动关节,但在实际应用上,会因为椎弓根钉位置不良导致椎体高度复位不佳,进而导致后天的后凸畸形,影响美观、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可能会产生椎间盘的退变等并发症,但是在实际的术后随访中,然而并没有患者出现关节盘退化。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的退变是需要高活动量和高负荷量的情况下数年才能形成的,本手术研发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在并发症方面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研究。
        在手术中所用的平均时间(70.55±2.32)min,平均出血量(321.44±8.72)ml,平均术后引流量(127.33±5.79)ml,本手术具有迅速完成、低出血量、低术后引流量的优点,避免了在骨移植过程中发生感染、减少患者疼痛、影响美观等。分析使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出该治疗手术不但能很好的复位骨折椎骨、重建椎骨高度,给脊柱提供稳定性,还能促进神经的早日恢复,本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很小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方法[9]。
        综上所述,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提高了固定节段的活动性,且术后近期并没有并发症的产生,故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1]余波,李世芳,周道政.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2013,第4期(4):384-386.
[2]廖兴华,冯梅,张维成,等.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2):136-138.
[3]厉晓龙,王生介,刘伟峰,谭红略,刘俊,杨雷.经椎弓根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4):369-371.
[4]Liao J C,Fan K F,Chen W J.Transpedicular bone grafting follwing short-segmen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r acute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J].Orthopedics.2009.32(7):56-58.
[5]付能高,陈小芬.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3,02期(02):207-208.
[6]杨振邦,刘世平,高光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4,19(09):1499-1502.
[7]楼肃亮,钱金黔,赵志芳,等.胸腰椎骨折经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的临床疗效[J].创伤外科杂志,2014,16(6):491-495.
[8]黄河,李保华,陈旭东,等.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4,18(8):1016-1017.
[9]巩陈,胡伟,刘向阳,等.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3,1(17):66-68.
作者简介:
李小彪,男, 出生年月:1978-7;主治医师,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