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假囊肿并脓肿形成4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3
                作者:王长洪,陆宇平,麻树人,杨卓,李顺明,张宁,刘杨

关键词】  胰腺假囊肿

    [关键词]  胰腺假囊肿; 胰腺脓肿; 内镜治疗; 中草药

  Therapeutic method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pseudocyst and abscess: a report of 4 cases

  KEY WORDS  pancreatic pseudocyst; pancreatic abscess; endoscopic therapy; drug, Chinese herbal

  胰腺假囊肿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一般采用手术治疗。2002~2005年,我院采用内镜介入结合中药治疗胰腺假囊肿并脓肿形成患者4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病案分析

  病案1。患者,男性,36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半年,加重1个月。2002年11月13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疼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出院后,症状仍反复发作。2003年4月10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患者腹痛再次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在另一所医院按急性胰腺炎治疗后症状减轻,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检查,提示胰腺炎合并胰腺假囊肿形成伴腹腔积液。2003年5月13日入我院中医科治疗。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淀粉酶412 U/L,脂肪酶411 U/L。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CT检查提示胰头、体、尾部可见多发囊性、大小不等的液性密度灶,增强后边缘呈环形强化,与胃壁分界不清,胰周组织间隙模糊欠清晰,诊断为胰腺炎假囊肿形成伴腹水。2003年5月15日,在我院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术中见胆管系统正常,有一巨大哑铃状囊肿与胰管相通,抽出囊内液体约40 ml,然后行胰管内支架放置术。术后给予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分泌及抑酸药物等治疗。术后第3天,患者腹痛消失,血淀粉酶、脂肪酶降至正常水平。术后第4天,患者再次出现腹痛、发热症状,体温达38.4℃,血白细胞数9.6×109/L,中性粒细胞84.4%,血淀粉酶、脂肪酶轻度升高。B超检查发现胰腺内有8.2 cm×6.7 cm及5.3 cm×3.8 cm两个液性暗区,并伴有腹水。再次行ERCP,术中见胰管内支架阻塞,于是取出内支架,充分引流出脓液约800 ml,改用鼻胰管引流。术后继续给予禁食、抗炎、抑制胰酶分泌、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利胆中药口服。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当归10 g、莪术10 g、鸡内金10 g、黄芩10 g、败酱草20 g、栀子10 g、白芍10 g、柴胡10 g、甘草10 g。治疗2天后,患者腹痛、发热症状消失,血淀粉酶、脂肪酶降至正常水平,鼻胰管引流通畅,引流出液体500 ml/d。B超、CT检查发现囊肿逐渐缩小。鼻胰管置入术后第29天行造影检查,见囊肿闭合,遂拔出鼻胰管。拔管后,患者即出现血淀粉酶、脂肪酶再次轻度升高,但无腹痛、发热,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活性药物治疗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2003年7月4日行CT检查,提示胰体部1.2 cm×1.0 cm囊肿,与胰管无交通。随访1年,患者无腹痛、发热,饮食正常,体重增加10 kg,B超复查未见囊肿复发。

  病案2。患者,男性,42岁。主诉: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3年,加重2 d。患者自2000年8月起,反复出现发作性上腹部剧痛,常于饱食或饮酒后发作,于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遂予内科保守治疗,但症状仍时轻时重。2002年7月在我院行ERCP并胰管内支架放置术,同年9月因内支架脱落而更换支架。术后予以口服中药治疗,腹痛缓解。2003年6月,患者再次出现腹痛,血淀粉酶升高。于是在内镜下拔除患者胰管内支架,给予保守治疗。2003年8月8日,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放射至后背部,伴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2003年8月10日入我科治疗。查体:体温37.4℃,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舟状腹,全腹肌紧张,剑突下及左上腹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5.2×109/L,中性粒细胞86.1%,血淀粉酶210 U/L,血脂肪酶1 209 U/L,肝肾功能正常。B超检查提示慢性胰腺炎,胰腺假囊肿,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2003年8月13日行ERCP并胰管括约肌切开及胰管狭窄处球囊扩张术。术后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活性及抑酸等药物治疗,患者腹痛减轻,血淀粉酶降至177 U/L。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反复寒战、高热,体温最高达40.4℃,伴右上腹压痛、肌紧张。血白细胞数6.7×109/L,中性粒细胞86.0%,血淀粉酶202 U/L,血脂肪酶1 686 U/L。腹部B超检查发现胰尾8.3 cm×7.2 cm假囊肿,壁增厚,囊内液体浑浊,血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2003年8月18日在B超引导下行胰腺假囊肿穿刺引流术,引流出脓性液体200 ml,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术后继续给予抗炎、抑制胰酶活性、抑酸及营养支持治疗,庆大霉素囊肿内冲洗,同时予以清热通腑中药口服。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黄芩10 g、败酱草20 g、莪术10 g、青皮10 g、赤芍20 g、甘草10 g。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发热症状逐渐消失,囊肿内引流液减少,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水平。复查B超示胰腺假囊肿闭合。患者带管出院后继续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败酱草20 g、青皮10 g、黄芩10 g、鸡内金10 g、莪术10 g。此后患者病情一直较为稳定。

  病案3。患者,男性,78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腹胀14年,加重10 d。患者于198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上腹部胀痛,血、尿淀粉酶升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补液、抑制胰酶分泌药物治疗后症状减轻。但此后常于饱食或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腹痛,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可好转。2003年10月17日,患者再次出现上腹疼痛,伴寒战、发热,体温38.5 ℃,在某医院经B超及CT检查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假囊肿。2003年10月27日为行内镜介入治疗而收入我科。查体:体温36.0 ℃,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率78次/分,可闻及早搏2~3次/min,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及生化检查:血白细胞数5.0×109/L,中性粒细胞84.1%,总胆红素59.9 μmol/L,直接胆红素32.6 μmol/L,γ谷氨酰基转肽酶407 U/L,碱性磷酸酶225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淀粉酶、脂肪酶均正常。B超检查发现胰头部6.6 cm×5.7 cm的混合回声团,胰尾部5.8 cm×2.5 cm的液性暗区,诊断为胰头、胰尾部假囊肿形成。2003年10月28日行ERCP,发现胰头部有囊腔样改变,行常规乳头切开,暴露胰管开口,见大量脓性胰液及胆汁溢出,用网篮取出胆总管内脓栓,再用球囊清理胆总管并扩张胰管,然后置入胰管内支架,并行鼻胆管引流术。术后常规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抑制胰酶活性及抑酸等药物治疗。复查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水平,γ谷氨酰基转肽酶316 U/L,碱性磷酸酶180 U/L。复查CT,胰腺假囊肿较入院前未见明显缩小。随访11个月后,患者γ谷氨酰基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均降至正常水平。随访期间,继续行鼻胆管引流及胰管内支架引流,同时予以清热利胆中药口服治疗半年。中药处方:大黄10 g、厚朴10 g、枳实10 g、莪术10 g、红花10 g、黄芩10 g、赤芍20 g、败酱草20 g、甘草10 g。复查B超及CT示胰腺囊肿缩小且囊肿分隔。患者病情稳定。



  病案4。患者,男性,62岁。主诉:反复上腹部疼痛2年半,加重伴恶心、呕吐2个月,寒战、高热3 d。2003年3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