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十二指肠瘘诊治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十二指肠瘘;治疗;引流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瘘的治疗方式,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瘘的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治愈9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十二指肠内减压及肠外引流,控制感染,使用生长抑素,纠正内稳态失衡,合理营养支持等围术期处理,能促进瘘口愈合,降低死亡率。早期手术可能成为十二指肠瘘的治疗方向。
  
    
  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的十二指肠瘘15例,分析有关诊治方法,提高治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十二指肠瘘15例。医源性损伤8例,其中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后1例,坏死性胰腺炎引流术后1例,腹部损伤7例。男8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42岁。瘘口位于十二指肠残端瘘8例,球部瘘2例,降部瘘5例,均为高流量瘘。
  1.2 治疗: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后期(2004年以后病例)加用生长抑素治疗,及时使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或肠内营养。本组采用手术治疗12例,早期采用瘘口修补和大网膜覆盖处理,建立通畅的胃、十二指肠减压引流,空肠营养造口术8例,局限性脓肿作双套管置管引流2例,后期作单纯肠瘘修补术2例。非手术治疗3例均使用原腹部引流管并保持引流通畅。
  1.3 结果:治愈9例,死亡6例。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SF)、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为主要死亡原因,6例均有感染性休克,死于MOSF 4例,DIC 2例。本组15例中,并发腹腔脓肿8例,腹腔内出血2例,肠梗阻2例,MOSF 4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DIC 2例。
  
  2 讨论
  
  2.1 治疗原则:十二指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因此十二指肠瘘一旦发生常导致多种代谢紊乱。十二指肠瘘常见于胃肠道手术以及腹部外伤后,多继发于原有疾患所致病理生理改变基础上,加上手术打击因而更容易发生相应的并发症,常常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治疗的要点除了遵循肠瘘的治疗原则,如维持内稳态平衡、加强营养、严格控制感染、早期充分引流、加强瘘口处理、恰当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外,还要根据十二指肠瘘的发生的三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1]。重点强调早、中期处理,防止病程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存活者均在发病后6小时得以诊断和手术,说明早期手术和充分引流能有效阻断发于瘘的代谢紊乱,打断恶性循环,从病因上防止MOSF、DIC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2.2 预防和诊断:本组病例均为初次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瘘,主要为医源性肠瘘。在回顾分析后,笔者认为应注意:(1)积极的术前准备,良好的营养情况和水电解质平衡是必需的。本组病例中有9例在初次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术后并没有得有效的纠正,1例存在败血症,术后发生了感染性休克使全身情况进一步恶化,均与瘘的发生密切相关。(2)十二指肠损伤由于位置深在,常被忽视,因水肿局部血供随发现时间早晚而有差别,及早的诊断和处理则发生瘘的可能性很小,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腹部损伤后的6例最早为伤后8小时,最长者为伤后36小时才确诊得以处理,因此必须重视闭合性腹部损伤中十二指肠损伤的可能。术中仔细探查以防漏诊,尤其要注意十二指肠水平部损伤,因该部位后壁瘘发生消化液流向腹膜后,容易被忽视。(3)对十二指肠球部有巨大瘢痕溃疡或后壁穿透性溃疡及球后溃疡,宁选择溃疡旷置术,而不应有侥幸心理,勉强切除瘢痕病灶,以降低瘘的发生率[2]。本组中有8例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手术后,与术中的处理不当和操作有关。对胃肠、胆管、胰腺和腹部外伤手术后病例均要警惕十二指肠瘘的可能。一旦发生以下情况,要考虑瘘的可能:右上腹痛伴有压痛及肌紧张,持续发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超过正常术后反应时限和程度时,尤其是腹腔引流见胆汁色肠液,应考虑十二指肠瘘,经口或引流管行水溶性造影剂造影,可明确诊断。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