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50例临床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羟基脲;α干扰素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间诊治的50例P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P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常易误诊。PT可致高血钾、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疾病存在,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在临床以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实验室以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为主要特征。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偶发于儿童。为探讨PT发病特征,作者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因各种原因住院并经血小板检验明确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2005年12月~2007年1月我科住院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8例、20~40岁12例、40~60岁26例、60~80岁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尿便常规、血小板黏附聚集试验、凝血常规、骨髓形态学检查、心脏和腹部超声波检查、头部CT以及超声波检查。
  1.2 发病原因
  研究证实,本病是一种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多,患者骨髓血小板产生率为正常人的6倍,但血小板寿命正常。
  1.3 临床表现
  有出血症状者16例;有血栓症状者8例(其中脑梗死3例);脾肿大者12例;肝肿大者8例;仅有头昏、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者6例。
  1.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6例表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增高,2例因消化遭出血仅白细胞及血小板升高,其中红细胞最高达7.36×1012/L,血红蛋白最高达215g/L,白细胞数最高达到25.6×1011/L,血小板最高达1286×109/L;B超示肝大3例,脾肿大6例,血氧饱和度均≥92%;骨髓象示三系增生,以幼红为主,非造血细胞减少;铁染色示储存铁减少。
  1.5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口服羟基脲,0.5~2.0g/d,α干扰素300万u,肌注,隔日1次,治疗3个月至6个月。
  1.6 疗效标准
  (1)缓解:无临床表现,血小板数恢复正常。
  (2)进步:血小板数较治疗前下降>50%,临床表现有所减轻。
  (3)无效:达不到部分缓解者。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