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敏治疗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经验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2

  论文关键词:阻塞性黄疸;经验;潘智敏

  论文摘要:阻塞性黄疸在临床上属重症、危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改善症状、延长生命能取的明显的疗效。浙江省中医院潘智敏主任中医师在治疗阻塞性黄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阻塞性黄疸指胆红素在肝脏处理完后,经由胆管于十二指肠壶腹处排入肠道的过程中,因这一路径发生阻塞,而使胆红素聚集所形成的黄疸。临床上亦可见于中老年人群。潘智敏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是首批全国五百名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杨继荪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事老年病临床及研究30余年,临床辨证用药多有特色,且多见效。现介绍其临床治疗阻塞性黄疸经验如下。
  
  1 病因病机
  
  潘师认为阻塞性黄疸临床上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黄疸”范畴。历代医籍相关论述如:《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还把黄疽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5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景岳全书·黄疸》篇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阻塞性黄疽临床主要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大便呈灰白色或白陶土样、皮肤瘙痒等,其中目睛黄染是黄疸的重要特征,可伴有上腹痛、发热等。中老年人发生阻塞性黄疸较常见以下因素:胆管结石、药物性黄疸(如氯丙嗪、硫氧嘧啶、他巴唑、磺胺等)、瘀胆型肝炎等;及各种消化道肿瘤如:胰头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胆囊癌、原发性胆管癌(包括肝管癌和胆总管癌)等。潘师结合临床认为阻塞性黄疸病因可归结为湿、热、瘀、毒等。而由各种病因导致的胆道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其中又以有形之邪(结石、肿瘤)所致胆道瘀阻尤为常见。病机方面可概括为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为顺,若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调,可使肝胆失疏,郁而化热,横逆犯脾,脾失健运,酿生湿热,久与痰浊、败血、瘀毒、砂石等病理产物胶结,化生有形之邪。导致胆腑通降失调,胆汁排泄不畅,而成黄疸。诊断:除了抽血检查各项肝功能指标(如血生化)、肿瘤标记物(如肿瘤全套)外,可行x线、B超、电脑断层(CT)、核磁共振(MBI)、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及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边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检查,以了解有元胆管扩张、有无结石与肿瘤之存在,以确定病灶之所在与选择手术与治疗之方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