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0-21

项目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和自
行消失。
3.1.3 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内心的愉悦,活动内容多数是消闲
性的民俗游戏。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心态、社会运行方式
所孕育的西方体育,塑造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竞争、平等、拼
搏,追求成功、冒险、挑战,依靠努力和奋斗赢得胜利、超越现
状等人格特点,具有追求形体美,追求快速,强调直观性,强
调竞争的文化取向。因此,西方体育的不断传播,在很大程度
上冲击了中国旧有的思想观念,同时毕竟改变着中华民族传
统体育方式。
3.1.4 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和内容的自身萎缩
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衰退,民间传统的体育
活动、民间游戏活动、在军队、宫廷原来较为盛兴的游戏活动
等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衰落,一些
项目甚至消失。同时,民间体育社团的散落,也不利于源自于
民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体育长期占据着学校和社会的主
要阵地,民族传统体育却被排斥和忽略。封建社会文武分途,
重文轻武的观念不断滋长,其内容主要以军事技能的培养为
主。在此状态下,体育逐渐淡出教育领域。西方列强的枪炮,
使国人认识到强国、强种的重要性,倡导学校教育中进行兵
操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受到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强
力冲击下,学校体育的恢复从一开始就是引进西方体育内
容,这是近代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得不到很
好开展的原因之一。即使是在“保存国粹”的呼声下,也只有
武术开始进入学校体育教育领域。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
育一直以来都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存在而游离于学校体育
教育领域之外。
3.2近代以来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努力
随着近代西方体育传人中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冲
击。在此背景下,在强烈的民族心理驱使下,一部分中国人积
极投入到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事业中,开始了一系列振
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努力。从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存“国粹”
体育到“土洋体育之争”;从建国后对民间体育的调查整理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都是在提倡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几乎
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一直徘徊在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和如
何认识中国文化之中[5]。由于固守本土体育文化,拒绝外来
55
万方数据
体育科学2004年(第24卷)第11期
体育文化的落后思想意识,使得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化
视野狭窄,以致理论研究工作落后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步
伐,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陷入
了低层次、封闭、无序的窘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
展,也是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展开的。出于抵御外
辱的心理,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与保护是围绕武术展
开的,并不是从保存民族传统体育整体出发。这使得中华民
族传统体育在整个社会文化基础发生变化的同时难以及时
转型,这也是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完成现代化转型比较困
难的原因之一。
4 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产物
——西方体育的压力下,在工业化的环境中,作为人类文明
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记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却艰难生存,削
足适履,其特色和光彩被磨损殆尽,再次陷入困境之中。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理论基础和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则是不争的事实。
4.1 理论的贫困与贫困的理论
体育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很早就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和生活的
条件下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天命”哲学下的“天人
合一”思想在历代文人的阐述和完善中,久而久之地积淀为
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中国许多古老的科学(中医
学、天文学、数学等)在中国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后来也被抹
上神秘的色彩,而这些科学一旦与巫术、迷信联姻,就会长久
地处于停滞徘徊,甚至倒退的状态[6]。
在追求神人相通,神人一体的活动中,中华民族衍生出
一套套强身健体的养生方术,其中就包括那些曾与巫术手段
结合的,被人们称为气功的一些东西。中国古代有不少体育
活动是伴随着古人祭拜上天、鬼魂、神仙等活动发展而来的,
诸如龙舟竞渡的祭祖招魂,角抵和百戏中的一些体育活动都
是头戴鬼怪面具,与鬼魂崇拜有关。发源最早的古代射箭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