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散文与小说教学的侧重点的异同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据笔者观察,很多师在教学中混淆了文体特征,致使学生阅读不知从何下手,造成了教学的低效、重复。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领悟新知识。所以,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抓住文体特征,抓住作品的核心价值,抓住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
    散文的写实绝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之下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思。如《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其心灵中独有的镜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所未见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儿时迅哥眼里、多年后作者心里的长妈妈。散文的文体特征是“贵在有我”。所以,品读散文就是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感悟、经验和情感。
    小说是虚构的产物,小说家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通过讲述故事来刻画鲜明、独特的人物,而人物形象的思想容量和艺术水平,则直接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决定着小说创作的成败,是作品价值的集中体现。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通过曲折的情节、离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在迷失与探求中逐渐找到自我的乔峰,这个臻于完美的艺术形象带给了我们关于人性、情感、现实和社会的很多震撼与思考。因此,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思想内涵和美学特征,就成为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中心环节。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区别对待散文与小说呢?下面我就用两个“真实课例”分别从内容确定和语言处理两个角度来具体说明。
    【真实课例一】
    我以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孔乙己》为例,通过教学流程比较散文与小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藤野先生》教学流程
    预习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思考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评价呢?(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独立思考)
    展示环节:
    以学生提交的问题为切入点:伟大是指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他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
    教师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作者为什么对藤野先生会有“伟大”这样的评价。
    1.了解两人的相识相处,初步感知“伟大”。
    2.探究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背景,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进一步感知“伟大”。
    评析:通过上述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主观情感流淌的过程,能够感受到他在异国他乡备受欺辱,而又自尊自爱,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情怀。在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的境况下,作者对给予他无微不至帮助的藤野先生定会难以忘怀。
    散文教学的关键是找到文中表现“情思”的句子,在本文中即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以此为切入点品读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独特感悟、经验和情感,即他为什么对藤野先生会有这样的评价,是教授本文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散文抒发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散文时,我给学生介绍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人生经历,即知人论世;还给学生介绍鲁迅的相关作品,即借助“互文”。这样,学生对鲁迅先生在日本期间思想感情的变化就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对藤野先生有“伟大”这样的评价。
    《孔乙己》教学流程
    预习环节:
    教师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在上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孔乙己》,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现在请同学们采用做批注的阅读方式来自由阅读文章。
    展示环节:
    以学生提交的问题为切入点: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
    教师引导思路:
    先品味孔乙己的自身悲剧:这篇小说起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他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从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
    其次品味社会悲剧:孔庆东教授谈到《孔乙己》时说,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孔乙己在场的时候使人们这么快活,但是孔乙己不在的时候,大家便也这么过”。哪位同学能解答一下孔教授这样说的理由。
    (通过此环节学生明白,孔乙己在当时环境下,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是死是活没有人真的去关心,只有老板记得他还欠着十九文钱,这是痛心的凉薄,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如果说一个“的确”写出了由于孔乙己的自身性格所必然导致的悲剧,那么一个“大约”就委婉地暗示了社会的特点——凉薄。)
    最后感悟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理解本文的深刻主题。
    评析:通过上述的教学,学生了解到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孔乙己有自身性格的缺陷,但更多的是社会造就了他悲剧的性格,从而导致了他悲剧的命运。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写出了他的呐喊声,希望冷漠麻木的国民能够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
    本文的核心问题即是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人物又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掌柜的、酒客、小伙计、丁举人这些人物来感知孔乙己生存的社会环境,再引导学生联系政治、历史学科中学到的封建等级、科举制度来综合分析,从而有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人物,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真实课例二】
    下面我呈现两个课堂片段来阐述散文与小说教学时处理语言的差异。
    《谈生命》教学流程
    语言积累环节:
    师: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你记住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学生自主活动,有的在背读课文内容,有的在有感情地朗读文段,有的边读边沉思……)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词语,哪些句子。如果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更好了。
    生1:我喜欢“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句。因为“生命是什么”是下定义的方法,而“生命像什么”则是比喻的说法。生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下定义,而用比喻却很生动。
    师:喜欢的理由很充分,这个同学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继续。
    生2:我喜欢“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多么黑暗”一句,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手法,很有气势。
    生3:我喜欢“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一句写出了人生要有奋斗的精神。
    师:好,这也是作者生命观的最直接表达,让我们集体放声朗读这一段,感受作者激昂、达观的人生态度。
    评析:散文的语言是最本色、优美的,也是最适合学生揣摩与学习的。因此,要高度重视语言品析,把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紧密结合,理解作者如何把自己独特的情思蕴涵在字里行间,进而理解全文的主旨。教学中需要用诵读去品味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对文中富含哲理的美词、美句和美段,要引导学生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以至熟读成诵,成为自己的语言。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