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自主提问的几点问题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0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已成为一种积极的教学倡导。然而,个中问题颇值审视。
    一、提问和质疑:必须辨析的两个概念
    通常,我们把质疑与提问视为等义,其实,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细微差别——质疑一定是以问句方式提出,怀疑、疑惑是主要的;提问则是提出问题的简称,提问中有些问题一定包括了疑难,很多时候这是常格,但是,如果就此认定提问之“问”必为疑难,则是对提问的窄化。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问,不能简单定格于以疑问句和疑义形式呈现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以陈述句形式直陈己见或主动提出异议的,也应视为学生的一种提问,而且是一种高姿态的发问,它表明学生在提出和发现问题后对问题作出了一定回答,希望自己的疑问和结论得到大家关注。所以,提问包括质疑,但比质疑的内涵和外延更广,质疑问难不能作为提问的代名词,更多的提问应是既有疑惑同时也有自我的一些思考。过分强调质疑,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学生问得越多越好;把发表不同意见、质疑问难简单等同于具有问题意识的表现,并以此视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第一要义,所以,课堂上一定要有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这个“亮点”。于是乎,有些教师为了质疑而质疑,学生很少作出深入思考,到头来提不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要么照搬课本习题,要么重复他人,要么乱问一通,“随问随答”“碎问碎答”的主角由教师变成学生(包括随之进行的“讨论”),教学效率同样不见得高。
    因此,与其说我们的学生缺乏质疑的精神,不如说缺乏质疑的能力。我们经常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其实,爱因斯坦所指的是富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思维方法的熏染,学生是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必须避免和纠正那种把学生“质疑问难”之外在表现作为学生“提问权”切实发挥、课堂导学趋于高水平的主要评判依据的认识和取向。
    笔者以为,课程标准中谈及的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比“提出疑问”更为重要。对学生“提问权”的重视和落实,并非是外在形式上的谁提出问题、谁在牵引问题的讨论,而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表达、对话能力的提升以及问题意识的驱动和养成,关键是学生在什么样的认知过程、思维状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从自主提问中的“兜圈子”现象,管窥“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矛盾关系
    让学生自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诚然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的较高层次的体现,然而,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自主提出和发现问题时很容易“兜圈子”(指向单一、简浅),以致束缚、影响了提问与探究水平的提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又在其中起了怎样的“引导”作用呢?
    (一)教师单维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1】《阿里山纪行》的点评交流
    在“整体感知”并略作梳理之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围绕阿里山风光的描写部分,选择你喜欢的语言点,做精要点评,说说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好。请大家评点之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中,共有10余名学生分别选择文章主体部分的不同语言点交流了自我“体会”。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基本肯定,几乎没有发表任何反对意见和矫正建议,皆大欢喜。实际情况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也为了自我操作的简单正确,多数学生都选择在最好理解的语言点上作简单分析,“哪里好”说得多,“为什么好”说得很少,对文本最为重要、最有价值的语言点基本未予涉及。
    在“语言品味”上,教师首先作了一个存在问题的片面引导,其偏狭的单维定向(景物描写)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深入探讨。而且,在这一偏狭的视域内,针对学生的分析交流,教师又未深入指导。“窄口宽出”之下,进一步导致学生在提出和发现问题上的低水平重复,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徘徊不前。这种教学,看上去愉悦流畅,实则单调、肤浅。
    (二)教师多维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2】《故乡》的“妙点揣摩”
    师:什么叫“妙点揣摩”?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先把方法告诉大家,这叫多角度品析。(板书:多角度品析)什么地方你都可以找,都可以去揣摩。怎么揣摩呢?有这样四句话:妙在写出了什么,妙在表现了什么,妙在说明了什么,妙在点明了什么。(板书:写出了、表现了、说明了、点明了)不是这四句话都要你说,只需要你说其中的一句。下面读课文(指“这来的便是闰土……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一部分),在里面找出妙点,然后揣摩。还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拿在手上,你觉得这个地方要发言的,就写在旁边,开始——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让学生先“自己给自己讲”,然后同桌之间商量一下,准备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揣摩的“妙点”是: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破”和“薄”可以看出生活对他的压迫,使他万分愁苦。
    师:“破毡帽”“极薄的棉衣”,写他非常冷。“极薄”,衣服不能御寒,多么的苦啊,妙在写出了他的衣着。
    生:我觉得外貌描写把以前的闰土和现实中的闰土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么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闰土的生活有多么的苦,生活使他由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很呆的人。
    师:妙在对比,我觉得你还可以说细一点。
    生:我觉得第68自然段写得特别好,文中把水生的松松爽爽与闰土的迟疑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突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还有宏儿与水生之间非常亲密无间的关系。
    师:我觉得你的观点非常深刻,你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地方我要讲一下,闰土和“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们”的下一代怎么样呢?水生和宏儿的出场就暗示着作者的这种希望……你的发现非常深刻。好,接着来。
    生:我觉得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就是“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我”的记忆中有一个闰土的形象,但是看到的却不是记忆中的闰土了,说明闰土变了,这为下文作了铺垫。
    师:很好。“虽然我一见”就表示“我”对童年闰土的印象之深,说明他们的友谊之深,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感觉很沉重。
    (随后又有六七位学生发言,教师穿插指点。)
    师:好,下面我来问,你们答。“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表现了什么?
    生:多子。
    师:好,再来。“又不太平”表现了什么?
    (学生纷纷说。)
    师:对,表现了战乱频繁。“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表现了什么?
    生:(齐)苛税!
    师:对,苛税。土豪劣绅、军阀什么的,都向农民要钱是不是?“收成坏”写出了什么?
    生:(齐)饥荒。
    师:除了人祸,还有天灾。“东西种出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写出了什么?
    生:(齐)关卡多。
    ……
    最后,教师给学生分析了课文的“场景之妙”,对这一环节作简要总结、宣布“告一段落”。教师选点突破,向学生介绍了“妙点揣摩”的多角度品析方法,提供了一组明确而富有选择性的多维定向,提出的表达格式也很有层次性,训练要求具体明细,为学生多角度、深入提出问题奠定基础,首先从源头上扼制了“兜圈子”现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典型分析,通过必要的重复性话语,对其反馈评价、补充延续、深入指点,积极发表见解的学生越来越多,提出和发现问题的层次、水准也渐进提高,个别发言结束以后的全方位互动也有其必要。教师的引导从出场、中场、收场,都是在助推学生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显得比较灵活细腻。
    (三)学生自我定向、格式化的“自主”
    【案例3】《生命生命》的“品味研读”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发现?请用这样的句式来作答:我发现……好,好在……
    生:我发现“冲破”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一粒小小的种子所包含的巨大的力量。
    师:在这段中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种子的力量,你能找出这个词吗?
    生:应该是“擎天撼地”吧!
    师:对,擎天撼地,力量之大,让作者震撼!
    生:我发现“茁壮生长,昂然挺立”用得好,好在写出了小瓜苗健康生长的情态。
    师:尽管只是几天的生命,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也要活得乐观,活得灿烂。
    生:我发现“肃然起敬”这个成语用得好,好在写出了作者的感动、作者的敬佩。
    ……
    师: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进行了品味,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说。
    生:我发现第三段中“可以……也可以……可以……也可以……”这个句子写得好,好在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角度换了,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品味。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很有特色,先写了三件小事,然后从三个故事中引出思考。
    师:这个思路也是现在很多文章经常用到的,我们今后作文时也可以借鉴,先写一个或几个小事例,然后从事例中引发思考。
    “品读,即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品析讨论”,“字、词、句、段、选材、结构、写法等都可作为品味、研读的重点”,“品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是对文章情感的深层次体验”。课堂上,教师对品读的导向虽然心里相当明确,但并没有为学生具体定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当学生出现根据格式、从词语角度“兜圈子”的情况时,教师转而提示学生变换角度,学生的发现随即多起来,理解也更为深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