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回顾与反思(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0-01

  2.4麦金太尔指出,情感主义作为一种从当代西方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学说,必定有其特定的社会内容,这就是,它蕴含着对操纵的社会关系与非操纵的社会关系的真正区别的抹煞。也就是说,既然它把所有价值和价值判断都看作是情感的表达,那么,它或者完全忽视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上述两种社会关系在价值目的上的根本区别;这也意味着,情感主义与当今其它道德理论一样,也不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理论建构,而是在现代以来西方人的社会现实和行为方式中有其客观源头。归根结底,它是西方现代以来所产生的个人主义社会秩序在道德理论上的一种突出表现。道德价值观念一致性的丧失,是现代性中的最深刻亦最危险的危机。如何在现代多元社会背景下,寻求一种基本统一的价值观念,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公度性与效准性的道德价值精神,这是现代性的拯救事业。

  三、美德伦理学所遭遇的道德情境主义的挑战

  1.为了在具体情境中作出适度的感知和判断,美德伦理学强调行为者自身的内在品质和推理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经常说,一个有美德的人或有实践智慧的人将如何如何正确地行动,似乎“有美德的人”或“有实践智慧的人”足以解决各种伦理难题。然而,对行为者个人的信任在现代社会并不具备充分的可靠性。现代人很难相信世上有这种“美德之人”——只要他出手,就一定言行适度——存在。人们往往觉得,把道德对错的确认方式与标准置于行为者的内在品质或心理状态,简直就是向私人意见的妥协,因而是极不可靠的主观主义。

  2.批评者们十分怀疑,美德伦理学能否给出一种清晰公认的行为方式,能否提供发现正确行为的可靠理由,而不至于仅凭“行为者的美德”或“行为者对具体的感知”这类模糊的说法去掩饰自身摇摇欲坠的主观主义缺陷。情境主义者最常援引的心理学实验包括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1毛钱效应”实验和好的撒玛利亚人实验,这些实验的共同之处在于,通过改变人们所处情境中与道德不相干的因素(比如,接受命令、捡到钱等),可以观察到人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实验结果显示出情境因素与伦理行为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亚里士多德式的不受情境干扰的品格并不决定行为。[6]也就是说,如果导致善行的是X,那么改变非X的因素,善行实施与否不会改变;设X是美德,那么在人群中做善行的比例不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发生变化;然而,实验表明,人群中做善行的比例与情境具有强相关性;所以导致善行的不是美德,而是情境。善行与美德的关系是目的论的因果关系。

  3.虽然我们可以说,因为张三有美德,所以张三实施善行;但是按照经典的美德伦理学观点,上述说法中美德是目的论的原因,是伦理缘由。这两种观点的冲突还体现为情境主义者和亚里士多德者对善这个伦理价值赋予次序的不同,如下所示:亚里士多德主义:善人(具有美德)→善事情境主义:善事→美德(善人)在这一点上,面对情境主义的责难,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给予了有力的回应。麦金太尔指出,美德伦理学并非不讲情境,美德伦理学把每个情境看做不同,把每个行为者看做不同,因此认为各个情境拥有各自唯一确定的真实状态(适度之处)。

  4.不过,这首先是一种关于确定性的态度,或者说,首先是一种关于“真”的信念。它无非表明,坚持美德伦理学的行为者会抱着如下态度和信念去行动和生存——即,在当下实践情境中肯定有一个最适度的地方,在人的生存过程中肯定有一种最真实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美德伦理学从未放弃对确定性的寻求,从未对“在同一情境存在多个适度之处”的相对主义看法妥协。因此,我们可以排除美德伦理学的情境主义之过错。[7]

  四、美德伦理学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麦金太尔以一个道德哲学家的独特视角和理论深度,对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道德境况进行了清醒的反思。与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不同,麦金太尔有更多的怀旧情结。虽然哈贝马斯认识到了现代性的诸多困境,他这些认识和反思性的思考并没有动摇他对现代性事业的信心。而麦金太尔却不同,他认为现代性本身就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试图在现代性资源之中寻求解救之道,只能是一无所获。因此,麦金太尔独具慧眼之处就在于他对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传统进行了知识考古学式的发掘,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当代意义。仅仅凭借这一点,我们就足可以认为麦金太尔应该属于当今世界上对人类理智成就作出一流贡献的道德哲学家。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的现代复兴与论争为我国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重视美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

  1.1半个多世纪以来,伦理学界围绕“什么是美德”、“美德伦理学具备哪些特征”、“美德伦理学有怎样的得失”等问题展开丰富的研究,以至于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将美德伦理学视为伦理学的当代主流之一。美德敞开了人性的光辉,它以本然心为土壤,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维度,并超越了近代理性启蒙之“蔽”。人类的至福建立在美德之上。没有美德,人性将失去光辉,生活将陷入困境。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本质特点是把道德义务的概念设定为伦理学的中心概念,认为伦理生活的基本要旨在于遵守和服从我们认识到的各种各样的道德义务。

  1.2而美德伦理学在于发现我们自己身上有一种朝向最终目的的指向性,也就是我们的实践所预设的东西,因为它让我们自己通过发展那些堪称美德的感觉、思想、选择和行动习惯而发生某种转变,如果缺乏这些习惯(即便是以片面的和不完美的方式拥有这些习惯)我们便无法朝着成为完全理性的行动者的方向前进。那些在人类数千年文明演进中所形成的美德精神,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可遏制、无法磨灭的精神力量,它会引导社会克服既有的丑恶现象,廓清民风,淳化风尚,实现正义,进而使社会达于较为全面文明与和谐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美德精神自身也会获得新的理解并被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从更深远的意义而言,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重视学生美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是一项根本的长远的任务。

  (二)发挥美德的实践功能和作用

  2.1美德不仅仅是通常所认为的优美灵魂——仅仅优美灵魂是苍白的,它更是优美灵魂的现实存在,是可感性化的。为此,麦金太尔对学院派道德哲学一直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指出作为一种理性探究形式的当代学院派道德哲学被证明有着严重的缺陷,对于道德哲学的学习变得与对道德的学习或者甚至是道德本身相分离,这样一来,道德哲学自身与实践相疏远。要预先且持续地接触各种各样的实践,并对这种接触所涉及的内容予以反思性理解。缺乏这样的实践接触和这样的反思,就不可能充分了解评价性概念和规范性概念的范围和应用。

  2.2对于那些渴望在道德哲学专业申请教学或研究职位的人的简历,我们应该要求他们有一些关于他们在农场和建设工地、在实验室和工作室、在足球队和弦乐四重奏、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的相关经验的内容。[8]而我们没这么做,此为学院派道德哲学作为一种失败的探究模式的原因。如果美德伦理学表明,它比其它的伦理学更加纯粹地关注行为者的优良品质,那么,这种极具主观色彩的内在因素无法将美德伦理学打造成一种具有确定性和说服力的道德话语。因此,美德伦理学应该注重道德生活的实际状况以及人们对于幸福的现实期待,并在现实中提供更为踏实有效的道德方案。

  (三)注重辨析不同道德哲学的价值

  3.1在一次讲话中,麦金太尔深刻回顾了自己走上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心路历程与收获,他说自己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书的时候非常荣幸被要求选修M.格鲁克曼(MaxGluckman)的人类学课程,由于他不同意格鲁克曼的观点,这驱使他去接触非常不同的人类学家的著作,比如F.斯坦纳(FranzSteiner),以及社会学家T.伯恩斯(TomBurns)和E.伯恩斯(ElizabethBurns)。如果没有这样的课程,那么他就不会足够意识到能够获得各种道德可能性。人们会被其成长环境所束缚。而这种束缚目前表现得特定形式就是,首先人们无法认识到,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性道德只是诸多道德中的一种;其次无法认识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道德,发达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道德其实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处于一种断裂、震荡和矛盾的状态之中。

  3.2[8]我国道德哲学的功能旨在灌输目前所确立的概念,即关乎道德哲学的任务及其过去历史的概念。由此,以确保那一思想的习惯被传播,因此,大体来说,学生追随他们的老师,假设哪些书或文章必须读或可以读,哪些书或文章可以别安全地忽视。确保年轻人认识到谁的论证可以被认真对待,谁的论证可以被蔑视,在何时对什么开玩笑,嘲笑谁或对谁表示谦虚是允许的。总之,塑造思想以便他们对某些观点开放,对某些观点封闭。只有向各种道德哲学敞开大门,比较其优劣得失,权衡其不同价值,才能使我们对各种道德学说更加明了,作出更加正确的判断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取向。

  (四)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相结合

  4.1对美德伦理学来说,虽然与规范伦理学的辩难使它显得似乎不太讲究或承认道德规则,但在行动策略上,美德伦理学并没有盲目排斥规范伦理学的内容和思路。相反,在需要道德规则以便有效解决问题时,现代规范伦理学所提供的规则,将作为美德伦理学谋求当时情境之确定性的一种手段和资源而适时地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德伦理学并不是反对运用规则,而是反对将某一类规则普遍化、盲目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对象的做法。

  4.2美德伦理学希望将不同类型的规则运用于它们各自匹配的领域里,使之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效用,最要的不是直接将规则带入情境并运用它,而是首先判断规则与情境之间的相关性,看看规则是否能够适用于当前情境,看看情境所需解决的问题是不是规则所能解决的问题。当规则有助于行为者把握实践情境的当下确定性从而减少道德分歧时,大胆而审慎地运用规则是完全可以在美德伦理中实现。因此,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相结合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一代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会永远充满希望”[9]。

  参考文献:

  [1][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季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王彩波.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4.

  [3]聂文军.试论西方伦理学中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的关系演变及其意义[J].伦理学研究,2014(02).

  [4]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6.

  [5]刘敬鲁.论麦金太尔对管理的有效性主张的批判[J].哲学研究,2015(05).

  [6]李楠.先天德性论如何应对情境主义的挑战[J].道德与文明,2015(02).

  [7]李义天.美德伦理学与道德多样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40.

  [8][美]A.麦金太尔,文.张言亮,译.李义天,校.论20世纪学院派道德哲学之困局[J].世界哲学,2015(03).

  [9]温克勤,德性伦理及其现当代价值[J].伦理学研究,2015(01).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