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读解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一)人物理论观念

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的某些观点在现代主义小说及其理论中都有明显的投影,一些现实主义小说家和小说论者,还有处于临界点的小说家和小说论者的小说理论与创作,也在一些方面对现代主义产生影响。如福楼拜强调“取消私人性格主义”,主张不偏不倚地再现生活,要求小说家与其小说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陀斯妥耶夫斯基联系客观现实描写人物内心的同时,主张通过梦幻、意识流等手法,开阔人的深层意识,表现人物的变态心理、双重人格;他创作的“复调小说”的主人公具有独立意识,独立性,被看作是一个自身的充分思想观念的创造者,已经“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也不是作者意识的传声筒”,与作者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契科夫淡化情节。康拉德在小说中追求风格的完美,着力从心理深度上刻画人物,他时而让小说中的人物担任叙述者,与“我”对话,时而又由几个人充当叙述者,而且他认为展示人物,不应按时间先后平铺直叙,打破叙述时间的顺序。这些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衍化、发展,进一步表现从外部世界遁入内心世界的“心理真实”,小说家退出小说等理论观点。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结构分析兴起来后,对人物的理解就形成了两种意见:“纯粹派”的论点——如今在批评家中占优势——指出,人物只是作为使他们得以产生并使他们的行动作为各种形象和事件的一部分而存在,除此之外,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倘若费尽心机想把他们从特定的上下文中抽取出来,把他们当作真实的人加以导轮,那就是感情用事地误解了文学的性质。各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倾向于在某种“还原性”的参照中来理解人物,把人物视为某种人性、个性、心理本质、性格类型等等。“非还原”的观点认为人物的具体特征是属于语言的,而非再现的或实体的。“在符号学批评的庇护下,人物失去了他们的特权,他们的中心地位,以及他们的定义。……他们被文本化了。和一篇封闭的文本中的片断一样,人物充其量只是重复的模式,只是不断地被置于其他主题构成的上下文的问题。在符号学批评中人物被融化了”(威英。谢麦尔《人物理论》)

(二)人物典型化的原则

人物性格的塑造,在菲尔丁看来,应该遵守可信性的原则,同时也不可超出盖然性的范围。他认为,小说家应当注意人物的概括性。他强调“我描写的不是某甲、某乙,我描写的是性格,不是某个人,而是类型。”他曾就“类型”作过这样的解释:读者不要一听见驿车中律师的声音,便说这是某某人,应该懂得“那位律师不仅现在活着,而且四千年来他一直活着,我希望上帝容忍他再活上四千年。”(《约瑟夫。安德鲁斯》)狄德罗十分强调人物的差异。并欣赏理查逊的长篇小说《克拉利莎》,说在这部作品里:“有如春天的大自然一样,看不到同样翠绿的两片叶子。”在《理查逊赞》里,他赞赏道:“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他的表情、他的语调”。歌德对于古典主义理论家津津乐道的类型说,则持否定说,他宣称:“类型概念使我们漠然无动于衷。”继而指出:“我们还不满足于此,我们要求回到个别的东西进行充分的欣赏。”这“个别的东西”即显示个性特征的东西。黑格尔在欧美文论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的论点。他认为“理想就是从一大堆个别偶尔的东西之中所拣回来的现实,因为内在因素在这种与抽象普遍性相对立的外在形象里显现为活的个性。”巴尔扎克在典型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物再现的原则”。他认为,小说应通过人物形象把“一个系代呈现出来”。有鉴于此,光凭一两个典型人物是无法实现这一要求的,必须有两三千个出色的人物,林林总总的人物画廊,而且人物,包括典型人物也可以在各部小说中反复出现,互相穿插,以反映出正在发展的时代的面貌。这一原则,能使各部小说勾连起来,具有极强的整体感,从而更真实、更概括地再现历史的衍化,和时代的变迁。别林斯基则将典型概括为:“熟悉的陌生人”。并强调指出了典型人物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的作家在描写人的同时,便自然地描绘了社会”。

(三)人物典型化的方法

怎样创造典型呢?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这一典型人物时说:“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与苏尼雅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同时在他的一则日记里写道“艺术是艺术家用来窥视自己灵魂的奥秘,并向人们展示这些一切人都有的奥秘的一架显微镜。”车尔尼雪夫斯基将其理论概括为“心灵的辨证法”。黑格尔对人物性格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所谓“丰富性”是指人物性格不是单一而是多面的和丰满的。他归纳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同时他强调要处理好性格的主导方面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否则“复杂性格的种种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乃至“使性格失其为性格。”这里指的是性格的明确性。所谓坚定性,即人物必须依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作到自己与自己融贯一致,使其性格成为坚定的统一体。杜勃罗留波夫论典型方法说“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还没有能够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开头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形象,加以孕育,后来就使它和其他同类的事实与现象结合起来,而最后,终于创造了典型。”(《黑暗的王国》)

(四)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针对于典型化的理论,雷内•韦尔克和奥斯汀•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他们认为对典型问题的强调是毫无意义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强调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于是佛斯特的圆行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十分流行。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理论比典型的区分要宽泛些。扁平人物又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扁平人物指性格单一的人物。圆形人物则是性格复杂的人物。莫里哀笔下的戏剧人物都是扁平人物,而莎士比亚笔下的则是圆形人物。狄更斯小说里的人物几乎都属于扁平型,却又不失人性的深度。佛斯特认为,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出入其间,两者相互衬托的结果可以表现出人生复杂真相。刘再复认为:(1)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都可能具有共名现象,如“阿Q”与假洋鬼子。(2)具有共名现象的圆形人物,是典型,具有共名现象的扁平人物一般是类型。前者的审美价值一般高于后者。(3)不能产生“共名”效果的圆形人物,也可能是艺术典型,而能产生共名效果的人物,却不一定能成为典型。(4)一般情况下,悲剧典型是圆形人物,喜剧典型是扁形人物。扁形人物当他是戏剧性人物时更能获得成功。(5)在一部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可以同时并存,但应当以圆形人物为主。



(五)人物形象小说阅读分析

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圆形人物理论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汇集或结合了几种类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与性格又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而人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80万禁军教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一个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入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映。佛斯特认为:“通常一本构思复杂的小说不仅需要有扁平人物,也要有圆形人物。他们之间的不协调反而使人生显得比道格拉斯先生所描绘的更为真实。”(《小说面面观》)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形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形人物。

参考书目
1.欧美近代小说理论史稿    翁义钦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12)
2.小说美学     陆志平著   人民出版社   1991(10)
3.性格组合论   刘再复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1)
4.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王先霈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