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阐释方法论刍议(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是指的什么,而这就要求在“这样”的表达之外再有相关表达,这种相关表达就是它的语境关系,文艺阐释就是要作出重构语境关系的工作。

 

    在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孟子》有孟子对“知人论世”方法的说明。其中就涉及到语境关系的梳理和重构,有一段写道: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4]

 

    这里说到了“怨”的问题。孟子所处的儒家思想推崇“礼”,礼是社会的分层制度和仪式。礼给社会定出了一套尊卑秩序,尊者在上,卑者在下,双方都有一定权利和义务。在总的人际关系上,它倡导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四者呈现为两对关系;君与臣、父与子之间是同构的。国君要求臣属忠心,这是他的当然权利;同时他有义务关爱臣属。家庭中父亲对儿子有养育之恩,他有权要求儿子孝敬他;同时他也宽爱儿子。在礼的格局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每个人也应该作出合乎自己身份的姿态。从上文的“怨”来说,它是臣对君、子对父的那种下对上的关系,如果君、父真有一些对臣、子的不妥当的对待,那么采用怨的方式也是有失礼制的。如果君、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臣、子误解,那么“怨”就是完全失礼了。在上段对话中,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以《小弁》的“怨”作为起端,对该诗的性质有了诘疑。孟子对此回答,同样是“关弓而射之”的不良行为,如果劝阻对象是外人,那么自己在劝阻中要讲礼节,“则己谈笑而道之”,就是要对对方客气一些;如果劝阻对象是自己兄长,那就除了以道理来说服他之外,还不妨从情感上打动他。在这“垂涕泣而道之”的举措中,难免礼节上就随意一些,在形式上与礼就有一段距离,但在实质上是体现了对兄长的赤诚之心,它是看重了亲人之间关系的密切性,这同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吻合的,即所谓“亲亲,仁也”。这也正符合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意见,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5]所谓礼,并不只是从外在形式化的方面就可以完全概括的,它还包含内在的蕴涵。这就同仁、义之类儒学的基本伦理范畴有着直接联系,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关联,“礼”才在儒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来看,《小弁》一诗的表达就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了。孟子对《小弁》的分析,就是注重对阐释对象的语境关系的重构。

 

总而言之,文艺阐释是要将文艺作品等批评对象放置到一定语境关系中来认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将它还原到创作时的语境关系上,还原到作品所写情景的语境上,使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得到一些弥合。

 

三、借代法——相关学科观点的切入

 

在文艺阐释中,涉及到用文艺学学科之外的眼光来分析文学,当用这相关学科的观点来看待文学时,其所见也确实不同于单从文学视点来看文学的景观。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关于诗歌作用的“诗教”说与“乐教”说都有很大影响,两说都是源自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但是后人对之作了不同方面的发挥性理解。在孔颖达的阐释中就说,“然诗为乐章,诗乐是一,而教别者。若以声音干戚以教人,是乐教也;若以诗词美刺讽喻以教人,是诗教也。”[6]孔颖达是将诗、乐与“教”分论,当它们与“教”结合后,则又有各自的特性,孔颖达的认识开创了诗乐分途的理路。宋代朱熹在承袭孔颖达理路基础上,力主诗教的优先地位,他说:“诗之作本为言志而已……,是以凡圣贤之言诗,至于声音小,而发其义者多,仲尼所谓‘思无邪’,孟子所谓‘以意逆志’者,诚以诗之所以作,本乎其志之所存。……得其志而不得其声音有矣,未有不得其志而能通其声音者……故愚意窃以为……志者诗之本,乐者其末也。末虽亡不害本之存。”[7]朱熹作为理学家,是从理学的立场来看待文学,虽然文学在他的言说中有些扭曲,但也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内容,可能给文学一些启发。

 

在相关学科切入点上,可以看成是相关学科对于文艺的一种干预,也还可能会出现荒谬的见解,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有合理性,因为文艺作品的表白相当于一个“空筐”,需要阅读中去“填空”。特里·伊格尔顿曾以一个故事作了说明:一对父子吵架,儿子愤然出走,路上跌入深坑。父亲出门寻找儿子,在坑边听到儿子声音,先是坑深而无法看到儿子,稍后太阳升到头顶,阳光照到坑底,父亲终于救出儿子,两人同归于好,一起回家。对此故事可以作多种阐释。譬如,可以看成是“儿子”与“太阳”(son/sun)在文本中的谐音游戏;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父子二人在“高/低”问题上的一种抗衡与妥协,父亲自居高处,但后来也对低处的儿子俯深相救;还可以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读解,儿子掉入深坑是盼望回到子宫的一个象征,父亲救助儿子依赖阳光,表征着理性的引导力量,等等。这种多重读解使作品的意义得以丰富。伊格尔顿指出“要理解这个故事,须依赖于我们在文本之外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当然,太阳是高的,深坑是低的,这种感觉的确会有,在这个意义上讲,挑选什么作为‘内容’是举足轻重的。但假如我们接受这样一个叙述结构,其中需要的只是介于两个项目之间的‘调停者’的象征作用,那么这个‘调停者’则可以是小至蚱蜢,大至瀑布的任何一样东西。”[8]伊格尔顿所说的“任何一样东西”是需要阐释者来设定和给出的,它可以是基于阐释者的个人经验,也可以是他倚重的某一学科的知识。

 

在当代,相关学科的方法大量涌入文艺研究中,这一趋势对于文艺研究利弊参半。利的方面是可以使文艺研究的视野得到拓展,弊的方面是可能使文艺研究走向远离人们阅读经验的路径,并且批评家的思想也可能被技术性的要求所遮蔽。在相关学科进入文艺研究的进程中,尤其应提及自然科学的影响。像“经济学”,它的主题是“民生”,属典型的人文学科,但近几十年它的数理分析色彩越来越浓,有了数理经济学、统计经济学等分支学科,1969年瑞典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该学科引进自然科学方法后的成熟。关键在于,经济学虽以民生为主题,可是它的对财富增长、财富分配等问题的研究,是适合作量化分析的;而文艺研究中对作品作此分析很难有值得称道的结果,文艺作品那种震动心灵、抚慰心灵的因素,不是由什么量化分析可以认识的。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曾谈及量化方式的思维对精神的束缚作用,他说:

 

我们拿起一本工具书或开启一个数据库,就是寻找一些简单的信息。何人何时签署了《独立宣言》这当然是事实。但在这些事实背后是一个重要的文件范例。我们确定过去的时间(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都这样做)是因为继承了犹太—基督教的世界观,它告诉我们世界是在某个时间创造的,它正处于历史过程中的某一点。我们纪念那些“创造历史”的人物是因为我们继承了一种动态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观,它使我们相信人的努力是重要的,使我们相信人的行为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果。[9]

 

    罗斯扎克的认识代表了一种保守的立场,不过,他的表述是有道理的。在数据库中,它拿出一个答案“这样”,显得方便、快捷、准确,问题是在人的世界中,“这样”背后有一个“为何这样”的思想在起支撑作用,但是数据库或量化分析只是说“这样”,没有对现象层次之外的关注。

 

相关学科的切入还得考虑到整体把握。曾有一位美国史学家作过一个美国西部开发的课题,他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美国西部铁路工程作了一番投入/产出的比照。他列举了大量数据,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