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推进基层治理的问题及建议研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2-13

  建立省市领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基层制度,着力打造领导机关、上级党组织与基层的"直通车",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桥梁作用,发挥其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中的独特作用,按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结合与省级代表、市级代表相结合的原则,落实省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村(居)社区制度,实现每个村(居)委会都有代表联系,每位代表都联系村(居)委会。

  3.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质量

  按照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便于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行业党建""两新组织党建""楼宇党建""产业链党建""商圈党建""网格党建""项目党建"等基层党组织组建方式,真正把党的基层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最充分、最活跃的细胞上,以全面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龙头,在强化服务中体现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党建带群建",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

  普遍推行社区党员登记制度。社区党组织要清楚在本社区的党员家底,建立完善党员登记制度,凡在社区从业和居住的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都要明确要求到社区党组织报到。为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等基层党建品牌,推行便民服务、集中办公全程代理制,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社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大事有人代理,小事不出社区".社区党组织要充分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辖区党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关系接转、子女教育等服务,切实帮助党员解决困难,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吸引社区党员自发向党组织靠拢。

  开展城乡牵手共建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基层党组织共建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采取多种方法帮促潜力较大的村加快发展,以发挥其对其他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选择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前景比较好、带头人能力比较强的村,由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结对帮促,结对单位共建基层党组织,共促科学发展,共享党建资源,共过组织生活。

  开展党的队伍和工作力量"五进社区"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开展"五进社区"活动,即市、县委委员进社区、党代表进社区、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党员志愿者进社区、党群工作者进社区,打造一支上下联动的服务队伍。

  试行党员证制度。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证制度,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探索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题。以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信息管理体系、党员培育体系、党员服务体系及党员共管机制、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党员证的主要功能:一是政治身份证明,二是记载学习活动情况,三是行使党员权利凭证。建议组织部门统一印制党员证,制定配套管理使用办法,对党员证的权属主体、基本功能等进行明确规范,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4.加强文化引领,推动社会和谐

  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引领作用。以党建文化引领社会大众文化,发挥先进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党建文化的核心内容,使之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遵守和自觉认同的价值标准、主导理念和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先进党建文化凝聚人心、潜移默化、引导激励的重要功能和积极作用,不断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发展、奉献社会、促进和谐的动力。

  实施党建品牌战略。引入品牌理念,创建党建品牌,强化示范引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服务型、学习型、文化型、帮扶型等"四型"区域化先进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形成"一区域一品牌""一区域一典型""一区域一特色".

  (二)建设高素质基层执政骨干队伍

  1.加强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培训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履职能力教育。加快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化升级,推进远程教育节目入户,完善省、市两级播出平台管理。根据基层干部的特点和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精选教学课件,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远程教育的实效性。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在为民服务中锤炼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开展村(居)书记、主任能力建设轮训。围绕做好新时期基层工作的必备能力素质,进行能力框架设计,依托市、县党校开展能力建设轮训,每届任期内对村(居)书记、主任全部轮训一遍。实施村(居)两委干部全员系统培训工程。乡镇(街道)每年结合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制订村(居)干部培训计划,对两委干部全部轮训一遍,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发挥省、市干部网络培训学院平台的作用,开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两委干部网络培训课程,为两委干部建立学习培训账号,开展大规模的两委干部网络全员培训。

  2.注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

  注重培养选拔有科学发展理念、有转型发展思路、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注重选拔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调处基层矛盾、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善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优秀干部。在回乡大学生和基层公务员中发掘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锻炼,从中选拔乡镇(街道)后备干部;在农村致富能手和科技骨干中大力发展党员,筛选培养致富型和科技型后备干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村(居)民众中的影响力。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把党员培养成带头致富能手,把带头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带头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居)干部。

  3.锻造高素质党组织书记队伍

  村(居)党组织书记是"两委"领导班子的核心和带头人,要把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来抓,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的培养选拔、责任监督、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等各项工作机制,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要进一步明确选拔标准,把思想政治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要拓宽选人渠道,改进选拔方式,采取"三推一选"、"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

  4.抓好发展党员工作

  要坚持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和培养党员,防止和避免长期不发展、突击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坚持"三优先一为主":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干部、后备干部优先;生产工作骨干、回乡大学生和妇女同志优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贡献且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人优先;以35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青年为主要发展对象。各村(居)每年至少应发展1名新党员。党员队伍整体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或党员数占户籍人口数量比例偏低的,要加大发展党员的质量和力度。

  5.全面推行县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制度

  抓好基层党建,关键在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特别是强化党委书记作为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的良好局面。推行县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专项述职制度,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重点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实地考核。明确目标任务,将年度基层党建工作任务分解细化,确定分项评分标准,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现场抽查、党员群众民主测评等方式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考核。二是部门评议。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所有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工作层面和业务特点,对各地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深入开展多角度评价。三是专项述职。分四步进行:县委书记述职、市领导点评、民主评议和总结,当场公布考核得分情况和述职评议结果,考核结果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四是履职纪实。全面建立县委书记本人直接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履职纪实,实行"一事一记",要求定期向市委党建办报送纪实情况。

  (三)理顺乡镇(街道)与村(居)的关系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乡镇政府必须从管制型、主导型向服务型、指导型转变,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基层治理体系。凡是村(居)可以承担的均下放给村(居),凡是可由市场机制决定和解决的都交给市场,凡是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都交给社会组织。乡镇(街道)的主要职能转变为落实政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而不再设定经济增长指标,不再对经济增长目标负责。

  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服务体系网络化和办事程序高效化,推进网上办事向村(居)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形成以乡镇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村公共服务站为基础的全覆盖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制定乡镇政府权力清单,改进优化乡镇政府权力,编制乡镇政府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2.明确职责范围

  分别明确乡镇(街道)的职责范围和村(居)的职责范围,规范乡镇(街道)与村(居)的运作流程和办事程序,切实理顺两者关系。建立村(居)行政事务准入制,减轻村(居)委会行政负担,增强村(居)委会自治和服务功能。省级层面出台政策,理顺乡镇(街道)与村(居)关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明确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工作的规则,实现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行政功能与自治功能互补、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

  3.试点建设新型社区

  在经济发达地区试点建设新型社区,逐步取消街道办事处,重塑城市基层治理架构,形成市-区-社区三级管理,推动扁平化管理和公共服务下沉,解决街道办事处失之于大、居委会失之于小的问题。

  新型社区建设主要以服务半径和地域面积为根据,兼顾居民认同感、人口数量、社会治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各种要素,一般每个新型社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人口约2-4万人,形成约15分钟生活服务圈。建立以社区党委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大党委",以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为中心的"一委一会一中心"新型社区治理架构。

  新型社区主要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再承担经济职能,不再接受经济指标考核。

  4.建立乡镇(街道)与村(居)双向考核机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