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物理衔接教学与建构主义(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四、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
  
  在运用同化与顺应理论时,教师一定要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千万不要放过任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与知识的限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教师的平等合作观念,也会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路的展开,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构建。
  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学生掌握某一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去解决问题。但是学生从认识这一规律到理解这一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再到应用这一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过程梯度高、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跳跃式前进,应该一步一步走,步步升高;切不可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最重要、最本质的。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强化提问、板演、作业练习等教学反馈手段。在“渐进”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那些错误的思维过程,以此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作业或练习批改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讲评时教师可给出多种典型的正确或错误的解法,剖析它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时我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我们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学生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运用哪种方式总结,我们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实践证明,尽管高一物理难学难教,但教师只要把握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特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发掘物理思想过程为核心,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求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对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解题习惯和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2007.
  [2]蔡丽珍.新课改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5).
  [3]陈菊.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恰当衔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2).
  [4]周玮.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6).
  [5]李志强.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之管见[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8,(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