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神话与梦幻(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24
记录片电影制作人克劳迪娅•韦尔独立制作了《女友》(1978),描写一位纽约独立年轻女摄影师的生活。然而,好莱坞主流电影对妇女电影制作仅仅是开了一个很小的口子。以上提到的众多的有才华的女电影制片人不久便被人遗忘了。直到妇女在社会与电影中的代表性受到真正的重视,在好莱坞才产生新一代的女电影导演。

     在盎格罗—撒克逊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美国,在40、50年代,在电影中出现黑人形象。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种族问题。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社会经历了激烈的变化,这导致在种族与民权问题上发生激烈的变化。

    在美国存在两个公共言语,一个是社会言语,一个是电影言语。社会言语与电影言语是断裂的。电影言语未能有效地、充分地反映社会言语。但随着民权运动的深入和更趋广泛,电影也必然要反映美国少数种族,特别是黑人的生活。黑人电影在美国社会中最初是以地下电影的形式出现的。由于缺乏资金,由于仅仅局限于在少数种族社区影院放映,黑人地下电影从来就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它仅满足于模仿白人电影,同时也受到白人企业家财务上的控制。只有到了60年代,黑人的民权运动高涨,黑人才有可能在好莱坞有一个立足之地。于是,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黑人电影诞生了。这是黑人为黑人而制作的电影,由黑人编剧、导演和表演,有时甚至由黑人出资资助和制片。这是好莱坞1968-70年复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按照电影历史学家詹姆斯•默里的观点,黑人在电影中的斗争有3个目标:1.纠正被歪曲的事实;2.反映黑人的现实;3.创造积极的黑人形象。现今在美国电影业中黑人从业的人数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多,但很少有黑人居于决策的地位。例如,在所有电影公司的主要执行官中没有黑人。黑人电影有各种不同的、性格复杂的黑人形象,但他们仍然存在公式化、程式化的问题。默里所提出的3个目标,可以说基本上名义上都实现了,但实质上远没有达到。

    在60年代中期,出现了几部试图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如迈克尔•罗默和罗伯特•扬编剧、制片和导演的《仅仅是一个男人》(1964)。这是一部记录黑人家庭生活的电影。电影拍的十分简洁,不做作。另一部值得一提的电影是雪莉•克拉克导演的《冷漠的世界》(1964)。这是一部半记录性、半故事性的影片,描写纽约哈莱姆黑人青年的生活。《猜一猜谁来赴宴?》(1967)获得了票房成功,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但黑人演员西德尼•波伊蒂尔受到了批评,批评家认为他按白人的要求扮演了一个黑人形象。1968和1969年,波伊蒂尔为《为了对长青籐的爱》设计了故事梗概,并自己出演主角。影片有点沉闷,但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这是第一部好莱坞讲述黑人爱情的故事。他继而转向导演,导演了《美元和布道者》(1971)、《温暖的12月》(1972)和《上城星期六之夜》(1974)。这些电影并不出色,但波伊蒂尔仍然执意为之,黑人电影批评家认为他是好莱坞的现代版汤姆叔叔。《上城星期六之夜》为黑人电影提供了一种轻松的、休闲式的娱乐风格。其续集《让我们再做一次》,也是波伊蒂尔导演,是70年代票房价值最高的影片。

    在70年代初期,出现了被《多元》杂志称之为的“Blaxploitation”现象。所谓Blaxploitation,就是黑人电影追随占统治地位的白人动作片、警匪片和西部片,将白人换成黑人而已。这种现象并不全然是反面的,它也有正面的作用,虽然它并不反映黑人现实,它可以起到默里所谓的纠正白人歪曲的作用。同时,它为黑人演员提供了职业。动作片演员大多来自体育界,如吉姆•布朗,辛普森等。

    虽然黑人电影从来就没有摆脱白人电影的巢臼,但它对好莱坞的影响却是明显而深远的。正如电影评论家克莱顿•赖利指出的,黑人电影在1968-1972年的困难时期在帮助好莱坞电影业稳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电影制片人发现不仅黑人电影吸引黑人观众,而且一般题材的大片也吸引黑人观众。调查显示,《教父》和《驱魔师》这样大片的观众35%是黑人。制片人一方面发现既然黑人观众对一般的大片同样感兴趣,就没有必要专门为黑人制作亚文化的黑人电影,另一方面又发现白人对黑人演员演出的描述黑人题材的电影也感兴趣,这就意味着黑人电影可以吸引双倍的观众。基于这个发现,好莱坞制作种族交错的电影,即黑人演员,黑人题材但是白人编剧和导演,如《发声器》和《女人唱布鲁斯》(1972),大获成功。这样,种族交错电影取代了黑人电影。在这里,又出现了在美国的黑人种族问题上的无法消解的悖论:既对总的美国文化作出贡献,同时又保持自己的黑人文化的不同的身份。这种悖论也存在于非洲裔黑人的政治之中:种族融合和种族间离似乎是不可调和的,互相排斥的,无法找到一个互相包容的契合点。

    在70年代,电视发现了黑人文化的潜在力量,这对黑人电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哈利的《根》连续剧大获成功,使所有的所谓大片都大为失色。《根》系列片中有8部在尼尔逊的调查中占据首位,破历次的收视记录。

    奥西•戴维斯是70年代黑人电影导演中的一个典型。他早先是戏剧演员和导演。和波伊蒂尔、雷蒙德•圣•雅克斯、伊凡•迪克森和罗伯特•霍克斯一样,他以演员的名义获得拍第一部电影《科顿来到哈莱姆》(1969)的资助。在此之前,他将戏剧《珀利胜利了》改编成电视剧本《已逝的岁月》(1963)并导演了不少戏剧作品。《科顿来到哈莱姆》是从切斯特•海姆斯掘墓人系列小说改编的。这是第一部商业上成功的由黑人导演的电影。它同时为后来的黑人电影的风格定下了基调。电影是在纽约哈莱姆实地拍摄的,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虽然批评家并不看好这部电影,但它成为后来Blaxploitation电影的样版,也就是形式是白人的,但具有黑人的敏感性。戴维斯的电影证明黑人电影有可能赚钱。他决意要将从电影赚的利润来资助黑人艺术家。在1970年,他成立了第三世界电影公司。第三世界电影公司拍摄商业影片和记录片,为黑人和少数种族艺术家提供职业。戴维斯的第二部电影《孔吉的收成》(1971)是由尼日利亚作家沃尔•索英卡写的。这是第一部由非洲公司资助的英语影片。1972年,他拍摄了《黑姑娘》。这是根据J.E.弗兰克林的戏剧改编的。他的作品在美国受到好莱坞的冷遇。杰维斯拍摄《戈登的战争》(1973),他希冀以此给黑人电影以一种社会含意。戈登从越战回到哈莱姆,为了给死亡的妻子报仇,他誓死要与毒品贩子作一斗争。电影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图。在所有黑人电影艺术家中,杰维斯不是最成功的。但他在电影中的实验在黑人电影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戈登•帕克斯是好莱坞第一个著名的黑人导演。他原是《生活》杂志摄影师。他的第一部故事片《会学习的树》(1968)是根据他20年代在堪萨斯童年生活而创作的。电影的背景是中西部,故事很新颖,与传统描述南部或北部黑人青年成长过程的陈词滥调迥然不同。但电影故事缺乏戏剧性,故事展开比较平缓。好莱坞是喜欢动作的,他的平缓的故事,如果有美的镜头的话,在欧洲也许卖座,但在美国,在好莱坞不行。在好莱坞吃不开。于是,他便转向动作片,1971年拍《沙夫特》,一鸣惊人。如果说《科顿来到哈莱姆》发轫了Blaxploitation的动作片的话,那么,《沙夫特》将其地位更加巩固了。这是一部冷酷的、嬉皮士式的、愤懑的硬汉电影,带有几分机智。在美国电影中,终于有一个真正的黑人的英雄。《沙夫特》(1971)以主流的商业电影进入了黑人社区。影片的主角是黑人,而坏蛋全是白人。主人公约翰•沙夫特与白种歹徒进行斗争。影片改编自白人作家的作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