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课程创新思路探索论文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8-10-14

  我国的教育理念十分强调知识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本身就是对自己思想的系统性的强调,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苏联凯洛夫思想的影响,文学史课程逐渐稳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的重要任务。系统知识的传授自然是必要的,但是,是否只有这样一种系统化方式呢?在此,笔者大胆提出打通史类课程的大课制方案。一是建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合并为中国文学史,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近代文学史经常被忽略,学生知识结构掉链子的问题。或者,再将外国文学史也合并进去,称为中外文学史。二是建议把作品介绍和分析从传统史类课程中剥离出来,按文体开设课程。这样,既减轻了文学史课程的负担,使得学生不会发生学了后面忘记前面的尴尬,又避免了传统文学史课程中常常出现的文学史价值高的作品文学价值不高,却占用课时过多,或文学课程的文学性不高等情况,真正让学生“回到读书,回到感性,回到审美的基础教学上来”。②三是建议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将原有的理论性过于强的课程重新梳理,演变为一些直观性强或可操作性的课程,包括借助网络平台和各种其它技术平台,引进当下文学文化热点并引导学生实践等。

  2教学观念的改革

  一方面,我们要改革文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传统文学史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文学发展的线索与规律,其它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独立学院的文学史课程改革,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以文学发展的线索及规律为依托,使学生懂得欣赏不同时代不同审美风格的作品。也就是说,不妨把目的放在作品本身。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绝不是说要用作品选读代替文学史,单纯的作品选读课程,只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我们这里的重作品,是说要从作品本身出发,让学生去模仿写作、形成作品优劣辨识力和审美力、理解文学历史、甚至开展文化传播等。另一方面,我们要改革文学史课程的教学重心。既然教学目标有了上述变化,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观念也理应从繁杂的年代、数据,庞大的作品罗列,冗杂的文学评价中抽身,回到文学作品本身,重视感性认识。对于作品,我们也不能单从传统的角度去审视,应该适当加入写作学的角度、传播学的角度、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等等。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教学环节来说,我们可以积尝试课题式教学。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课题,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对既定课题进行研究、发展。在“课题教学”中,“课题”的确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应是经过对教师、学院乃至用人单位的充分的调研,并结合日常生活、市场需求、流行趋势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在每个人课题下面,又可以设置子课题,具体到专人负责。课题确立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经过反复研究、梯次发展的过程而最终完成该课题的相关任务。在此过程中,因材设题、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必须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思路,按照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向、认识层次进行启发、引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能力进行教育。“读书,听课,不只是要掌握那些具体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学习别人如何得到这些知识和结论的方法”,③教育家黄药眠的这一观点可以说是当下教育从业者的共识,这种让学生参与的课题式教学便是一个极好的途径。从考核环节来说,可以开展考核方式的改革。如引进一些操作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考核方式或角度,如制作视频解析文学史,制作电子杂志阐述文学观念等。至此,我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打破课程壁垒,勾勒出了一个包含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史类课程草案。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改革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教师人才培养的问题,教学质量考核的问题等,但是,问题不能成为我们放开步伐的阻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真正迈入改革的路途,这些问题才会有获得解决的可能。只有开始解决问题,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面临的尴尬才能逐步减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