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排除范畴的汉语史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在汉语学界,自吕叔湘先生[1]在《中国文法要略》(1942)中率先建立汉语语义范畴系统后,范畴研究成为目前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现代汉语学界方所范畴、量范畴、时量范畴、空间范畴、时间范畴、比较范畴、致使范畴、选择范畴、递进范畴、取舍范畴、比较范畴等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已建立的范畴及相关研究帮助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但在梳理这些范畴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反映人类认知世界并进行总结的基本方法之一“排除”的语言范畴还没有明确建立起来,已有的与“排除”有关的研究也多限于介词“除”或“除”类词及相关句式的研究上。因此,本文尝试从范畴的角度对“排除”进行阐述,这既是对目前汉语语法研究趋势的响应,也是对排除范畴本质的深入探讨,并从汉语史的角度作简单勾画,具体的句式类型历时演变将另文探讨。

  一、汉语排除范畴的建立

  1.排除与主客观世界的关系

  排除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同时,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心理、认知、主观视点等因素的影响下,排除模式也带有人类的主观性。传信人可以根据要表达的侧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对象作为排除对象。如:

  (1)除了上午上课,下午和晚上不上课。

  (2)除了下午和晚上不上课,上午上课。

  例(1)的表达焦点是“不上课的时间”,因此将需要上课的时间“上午”作为排除对象,而例(2)的表达焦点是“上课的时间”,所以将不需要上课的时间“下午和晚上”作为了排除对象。而且,由于排除对象A“上午”在量上不及排除对象B“下午和晚上”大,因此按照中国人一般将小范围从大范围中排除掉的习惯,例(2)显得不太自然。一般需要再加上一个表强调的唯独性标记“只有”,“除了下午和晚上不上课,只有上午上课”.

  可见,排除既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反映,也带有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把排除模式概括为两种:显性的直接排除和隐性的间接排除。其中,直接排除是把某一事物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或区别直接排除掉,而间接排除则表现为表面上肯定或凸显某一事物的专属性、单一性,实际上是间接将其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或区别排除掉。

  2.排除范畴的建立

  排除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并进行总结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人类共有的思维范畴。投射到人类语言中,排除范畴具有普遍性。以英语为例:

  (3)TheofficeisopeneverydayexceptSundays.(办公室除了周日,每天都开门。)

  本来“周日”和“每周中的其他时间”没有特殊差异,但从办公室开门时间的角度来看,人们主观上认识到了“周日不开门”和“其他天开门”的不同,因此用“except”将“周日”具有的这种特殊性从“每天”组成的“一周”范围中排除出来,既凸显了“周日”的特殊性,又概括了一周内其他工作日的内部一致性。

  在汉语中,排除范畴虽然没有明确建立起来,但自古以来都以各种形式存在,我们现代常用的表示“排除”语义的“除了……都”句式早在宋代就已运用。如:

  (4)恰似那藏相似,除了经函,里面点灯,四方八面皆如此光明粲烂,但今人亦少能看得如此。(《朱子语类》卷5)“之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开始了表示排除的用法,如:

  (5)朝服之外,唯下铁钚刀一口。(《南齐书》卷22《列传第七》)

  (6)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堦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

  因此,排除范畴在其他语言中的普遍性和在汉语中的长期性都表明建立汉语排除范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知道,几乎每一个语法意义都会涉及语义、语法和语用这三个平面,排除范畴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不能纯粹地从语义的角度来归纳,如果所有被认为具有“排除”这一语义特征的就都属于排除范畴,那么以此建立起来的排除范畴范围就太宽太广,从而失去了建立这个范畴的意义。而语用研究更强调的是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使用所体现出的具体意义,如果把所有表达排除语用的形式都纳入到排除范畴,那么这样建立起来的排除范畴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而语义和语用都是以语法为纲和基础的,语义要通过语法来表现,语用也要通过一定的语法来实现,因此我们要以语法为核心,同时兼顾语义和语用的内外结合。

  我们所建立的“排除范畴”实际是以排除的语义关系范畴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指的是它所表达的各种意义,包括逻辑意义(排除)和其他的语言意义(如否定、强调等);形式方面包括它所有的语言表达手段和加强手段,即语言各个层面上的显性和隐性手段,也就是句法结构中可以表达排除性语义关系的各种语言手段(如实词、虚词、语序等)。由此可见,用“排除性”标记词如“除”“除了”构成的语法形式只是“排除范畴”众多表达形式中的一员,不过是典型成员而已。只有对此系统中的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也进行了解,才能窥探此范畴系统的全貌。

  3.排除范畴的语义本质

  我们认为,排除范畴在语义本质上并不是简单地将某一部分去掉、排除掉,也不和“追加”语义相矛盾。因为在一个预设范围中,排除对象和剩余对象既对立矛盾又相互统一。当我们聚焦于二者间的矛盾面时,便将排除对象的特殊性及其余部分的一致性凸显出来,如句式“除了……都”;当我们聚焦于二者间的统一面时,凸显出来的便是排除对象和其余部分的某种共通性,剩余部分具有的“追加”语义是对前面的排除对象进行的补充和说明,如句式“除了……还(也)”.

  因此,“排除范畴”的“排除”语义是更高层次上的“排除”,高于表示“去掉和舍弃”层面上的“排除”语义,也并不和“追加”语义相排斥。排除范畴的语义本质是将排除对象特殊化,并凸显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区别或联系。

  4.汉语排除范畴表达形式的分类

  先看图1①:在这个图中有两个信息:中间是黑的,四周是白的。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手段进行描述:

  (7)除去中间的黑色,四周是白的。

  (8)除去四周的白色,中间是黑的。

  (9)除了中间是黑的,四周是白的。

  (10)除了中间是黑的,其余的是白的

  (11)除了中间是黑的,剩下的是白的。

  (12)只有中间是黑的,四周是白的。

  (13)除了中间是黑的外,四周都是白的。

  (14)除了中间不是白的,四周都是白的。

  (15)除了中间是黑的,难道四周也是黑的吗?

  从语义上看,动词性的“除去”、介词性的“除了”、副词性的“只有”和框式结构“除了……外,都”“除了……也”“除了……难道”都具有“排除义”,属于排除范畴。不过,我们把“除去”“除了”“除了……外”“除了……也”“除了……难道”归类为显性的直接排除范畴,而把“只有”归于隐性的间接排除范畴,这是因为这类唯独性标记在语义上是排除了其他所有可能性之后产生的最后且唯一的结果。比如当我们说“我只喜欢黑色”时,其实是把喜欢其他所有颜色的可能性排除掉之后的唯选结果。因此我们把具有明显的“排除”义标记如“除去、除了”等界定为显性的直接排除类标记,而把“唯独”义标记界定为隐性的间接排除类标记。因此,直接排除类和间接排除类作为排除范畴的两大类,是从不同角度凸显事物的区别性差异的,在语义上具有互补性。

  另外,我们认为比较结构中当“否定和比较连用”时也具有排除性,可归于间接排除范畴。比如:“这个饭店里,没有比这道菜更便宜的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是一个比较句,比较饭店里不同菜的价钱,通过否定“饭店”范围内其他菜的价格来凸显“这道菜”在价格上的独特性。这种深层语义和排除范畴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将其转换为排除范畴的表达式:“这个饭店里,除了这道菜,没有更便宜的了。”或者“这个饭店里,除了这道菜便宜,其他所有的菜都贵一点儿。”转换为排除范畴的表达式后,我们将“这道菜”所具有的价格的特殊性凸显出来,把它从其他菜在价格上一致性的范围内排除出来。由于这类结构和排除范畴在深层语义的相通性,我们认为这类比较句式在整体意义上是间接具有“排除义”的,因此可以算作间接排除范畴的表达形式之一。

  此外,某些特殊的否定结构也可属于间接排除范畴。第一,双重否定式,如:“这件事非你不可”.大家公认为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所以这句话可以转换为“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但是我们认为,从双重否定到肯定的转换,中间实际上还存在一个过渡形式,即排除形式,“这件事除了你,别人都不行”.因此双重否定式是可以看作间接排除范畴的一类的。第二,“否定+疑问(疑问词表示任指)”式,如“这件事不是他做的又是谁呢?”当这个结构中的疑问代词“谁”表示任指时,这句话可以转换为“这件事除了是他做的,没有人会做”.因此就把“他”从“谁”所代表的任指范围“所有人”中的特殊性凸显并排除出来,并强调了任指范围内其他人的内部一致性,因此也可以看作间接排除范畴的表达形式之一。

  此外,某些表示“递进”语义的语言手段也属于间接排除范畴。如词语“又”“更”、由“不仅(不但/不光/不只/非但)”构成的句式结构等。因为这类表达形式是在排除前面对象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凸显的是排除对象和追加对象之间的共通性。如“他今天又迟到了。”“我们要学习爱人、爱家,更要学习爱国。”“她长得不仅漂亮,而且温柔大方。”这类句子都可以转换成直接排除范畴的类型:“除了昨天,他今天也迟到了。”“我们除了要学习爱人、爱家,更要学习爱国。”“她除了长得漂亮,而且温柔大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