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截省句及其句法特性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作为省略结构的一种,截省句(sluicing)在形式上体现为:特殊疑问句中除疑问词之外的句子成分皆被删略的现象,如:

  (1)a.Somebodyjustleft—guesswho?

  b.RalphisgoingtoinvitesomebodyfromKankakeetotheparty,buttheydon?tknowwho.

  c.Heiswritingsomething,butyoucan?timaginetowhom.

  (Ross1969:1)“截省句”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1969)提出,之后被不断证实是一种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句法现象,其所涉及的wh-短语无限界句法依存关系以及省略机制一直是句法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如:

  (2)a.TheywanttohiresomeonewhospeaksaBalkanlanguage,butIdon'trememberwhich.

  b.*TheywanttohiresomeonewhospeaksaBalkanlanguage,butIdon?trememberwhichtheywanttohiresomeonewhospeaks.

  (Merchant2001:6)例(2)中,(2b)不合法,主要源于其中的wh-移位违背了“岛条件”之一———复杂名词短语限制(ComplexNPConstraint),但是与其对应的截省结构(2a)却是合法的。从表面上看,如果限制wh-移位的岛在语音式层面缺失,其岛效应也就失去了作用,因此该现象被称为“岛删除修复效应”(islandrepairbydeletion)。截省句的“岛删除修复效应”不仅体现在上述的复杂名词短语限制,还体现在其他诸多的岛条件限制中,如左边界条件(LeftnessCondition)、标句词-语迹效应(Comp-traceEffect)、句子主语限制(SententialSubjectCon-straint)、并列结构限制(CoordinateStructureConstraint)、附加句限制(AdjunctClauseConstraint)等等。

  2.现代汉语截省句及其句法特性

  在现代汉语中,截省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如:

  (3)a.张三要会见一位客人,但我不知道是谁。

  b.张三要会见一位客人,但我不知道(是)在哪儿。

  表面上看,现代汉语截省句与英语似乎差别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疑问词保留原位(wh-in-situ)的语言,汉语截省句也体现了一些特有的句法特性。

  首先,依据特殊疑问词的类别,汉语截省句强制性或选择性的使用系词“是”。对于汉语特殊疑问词“谁”和“什么”,“是”必须出现,即“是-支持”(shi-support)(Wang&Wu2006),而对于汉语短语类特殊疑问词,即非论元性的特殊疑问词,如“为什么”、“在哪儿”等,以及论元类复合疑问词,如“什么东西”、“什么人”等,则非必须使用“是”,如:

  (4)a.张三买了一样东西,但我不知道*(是)什么。

  b.张三遇见了一个人,但我不知道*(是)谁。

  (5)a.他迟到了,但我不知道(是)为什么。

  b.他送了我一件礼物,猜猜(是)什么礼物?

  其次,在现代汉语中,仅非论元类疑问词的截省句允许“萌生”(sprouting)(Chungetal.1995),即在上下文中没有显性关联语存在,而相比之下,英语则无此限制,如:

  (6)a.张三很喜欢鲁迅的书,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b.Johnwantstoseeme,butIdon?tknowwhy.

  (7)a.*约翰正在阅读,但我不知道什么书。

  b.约翰正在读书,但我不知道什么书。

  c.Johnisreading,butIdon?tknowwhat.

  鉴于上述句法特性,如何解释现代汉语截省句一直是学界所争论的焦点问题。在生成句法框架下,目前存在如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2.1焦点移位分析

  Wang&Wu(2006)提出,在截省结构中,汉语疑问词在焦点中心语(Foc)的驱动下显性移位至[Spec,FocP]的位置(Rizzi1997),如:(8)李四看见一个人,可我不知道*(是)谁i[李四看见ti]。(9)……可我不知道[CP是[FocP谁iFoc[IP李四看见ti]]]。

  例(9)表明,在疑问词“谁”经历显性移位后,IP随后在“排比条件”(Paral-lelismCondition)下被删除,可见在“焦点移位说”的框架下,英汉截省句的差异仅限于疑问词显性移位的不同动因,因此“焦点移位分析”仍是在“删除说”框架下提出的一种解释。

  2.2准分裂句分析

  “准分裂句分析”主要由一些日本学者(Nishiyama1995;Kizu1997;Fukaya&Hoji1999;Hiraiwa&Ishihara2002;Fukaya2003)提出,研究的语料也主要以日语为主。但是,鉴于汉语在特殊疑问句方面与日语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汉语也经常被作为独立证据来证明准分裂句说。参考下例:

  (10)Dareka-gasonohon-oyon-daga,watashi-wa[-CPOPi-[-IPsonohon-oSomeone-Nomthatbook-ACCread-PSTbut1SG-TOPthatbook-ACCyonda]no]wa[CP[IPdare(da)ka]wakaranai].read-PSTNMLZ—TOPwhoCOPQknow-not‘Someonereadthatbook,butIdon?tknowwho[-IP(itis)[CPthatreadthatbook]].

  (11)李四看见一个人,可是我不知道[-IP李四看见的]是谁i。

  “准分裂句分析”认为,特殊疑问词并未发生任何形式的移位,作为准分裂句的焦点成分,它和焦点标记“是”得以保留,而其他部分则在排比条件下被删除。

  2.3逻辑式拷贝分析

  “逻辑式拷贝分析”(刘丽萍2006)主要基于Chungetal.(1995)的“IP循环”(IPrecycling)理论,是一种建立在逻辑式层面上的解释。根据疑问词在上下文中是否存在对应成分,刘丽萍(2006)将汉语截省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涉及“萌生”和“合并”(merging)两种不同的逻辑式操作。如:(12)a.张三正在大厅里跳舞,你猜(是)跟谁。b.LF:[跟谁X]QX[张三正在大厅里PPX跳舞](13)a.张三要见一个人,但我不知道是谁。b.LF:[IP张三要见一个人],但我不知道是[谁X]QX[IP张三要见一个人X]刘丽萍(2006)提出,在例(12)中,为了使疑问词在句法上通过约束某个位置或共指而得到完整的三分结构,其逻辑式通过“萌生”操作构造出一个与“跟谁”具有同样句法范畴的附加语位置PP,其中的隐性疑问算子Q约束核心域中的命题函数,位于CP指示语位置的疑问词[跟谁]提供限制小句,并对Q算子所约束的变量作进一步限制;而在例(13)中,逻辑式通过“合并”操作直接复制先行语IP,复制后的IP中的语义变量受Q算子约束,其语义值则由疑问性质的不定名词“谁”和内部对应语“一个人”来共同决定(同上:105)。

  上面几种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现代汉语截省结构中系词“是”的选择性使用以及仅非论元类疑问词截省句允许“萌生”这两个问题。首先,“焦点移位说”和“准分裂句”都错误地预测汉语截省句有必要使用系词“是”,而“逻辑式拷贝说”则未对该问题进行任何阐释。此外,三种解释都未涉及现代汉语截省句中“萌生”在疑问词类别上所体现的与英语截省句的差异。

  2.4假截省分析

  鉴于系词“是”在现代汉语截省句中所体现的特殊句法特性,Adams(2004)以及Wei(2004,2009,2011)分别提出了“假截省分析”(pseudosluicing)。“假截省分析”认为,汉语截省句中的空成分并非省略或删除的结果,而是一个空代词pro,参考下例:(14)张三买了一件东西给张三,但我不知道[CP[IPpro是什么]]。(15)张三要会见一位客人,但我不知道[CP[IPpro(是)在哪儿]]。

  Wei(2004,2009,2011)提出,主语pro在语义上是一个E-类代词(E-typepronoun),它既可以是名词pro(如例(14)),也可以是事件pro(如例(15));但是两者在不同层次得到允准。前者在句法层面,后者在逻辑式层面。在这个意义上,主语pro作为连接先行词与疑问词残余的桥梁,实现了[先行词,pro,疑问词残余]三者之间的句法关联,其中包含了:

  1)pro与先行词的组配关系;2)pro与疑问词残余的句法关联。前者遵循Huang(1984,1989)的“广义控制原则”(GeneralizedControlRule)以及话题-述题的述谓关系;而后者则遵循修饰述谓、介词中介述谓、特征形容词述谓,以及“是”中介述谓。至于“是-支持”,Wei(2009,2011)提出,系词“是”必须出现,主要源于疑问词“谁”和“什么”的非谓词性,而在疑问词短语残余为谓词性的情况下,作为焦点标记的“是”则不强制出现。

  Wei将谓词类疑问词分为三类,包括:1)修饰性,如:“[什么[人]]”、“[什么[东西]]”;2)介词类,如“[为[什么]]”;3)形容词性,如[多[贵]]等。

  Wei的“假截省分析”虽能较好地解释现代汉语截省句中的系词“是”的存现问题,但并未涉及现代汉语截省句中“萌生”在疑问词类别上所体现的差异。此外,正如刘丽萍(2006:56)所指出的那样,Wei对名词性pro的解释建立在句法关系上,而对事件性pro的解释却建立在语义关系上,对在不同层面上解释同样的句法地位,理论上说是有缺欠的。

  3.本文的分析

  鉴于现代汉语截省句的相关句法特性,本文尝试利用Rizzi(1997)和Cinque(1999)提出的句法“制图说”(theCartographicApproach)中的“小句左缘理论”(LeftPeripheryofCP),对汉语截省句提出合理解释。

  Rizzi(1997)提出,标句词所承担的角色可以分为两个功能系统,即“语势-限定”(force-finiteness)系统和“话题-焦点”(topic-focus)系统。至于这两个系统的整合,Rizzi认为,在完整的(non-truncated)小句结构中,“语势-限定”系统是标句词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话题-焦点”系统则仅在需要时存在,“语势-限定”系统和“话题-焦点”系统出现的线性顺序如下所示,其中一般疑问词短语(IntP)和特殊疑问词短语(WhP)分布于其中:(16)...Force...IntP...(Topic)...(Focus)...WhP...Finite...

  本文认为,现代汉语截省句同样涉及疑问词的显性移位;但因特殊疑问词句法地位的不同,它们的生成方式也有所差别———论元类特殊疑问短语显性移位至小句最高层的话题短语标志语处,而非论元类特殊疑问短语则可以通过附加操作合并于小句左缘结构中小句最高层的话题短语标志语处。下文将详述现代汉语这两类截省句的生成过程。

  3.1论元类特殊疑问词截省句

  现代汉语作为一种话题优先的语言(Li&Thompson1976),其小句左缘结构包含了丰富的话题成分,如:

  (17)a.那场火,幸亏消防队来的快。

  b.张三,唱歌的声音很好听。

  此外,现代汉语的话题成分还可以出现在内嵌小句左缘结构中,如:

  (18)我想知道三毛的书,哪些人喜欢。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主句动词和特殊疑问词之间允许话题成分(如例(18)),在截省句中,话题成分却不被允许,如:

  (19)a.*三毛的书,年轻人很喜欢,但我不知道鲁迅的书,哪些人。

  b.*小说,某些人喜欢外国的,但我不知道散文,哪些人。

  与英语和汉语不同,荷兰语、弗里西亚语、西佛兰芒语的特殊疑问词在语势中心语标志语处实现,参考下面荷兰语方言例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