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时期苏轼词作的思想情怀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词作,不仅有着十分广泛的题材,而且其中蕴含着词人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怀,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黄州时期苏轼词作思想情怀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关键词:苏轼;黄州时期;词作;思想情怀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可谓波澜起伏。“乌台诗案”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在经历了生死劫难之后,贬居黄州的苏轼进行自我的反省与审视。其在词作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蕴极具复杂性:既有遭贬黄州之后内心的苦闷与惆怅,流露出对消极出世、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有不甘寂寞、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的积极用世情怀;还有淡泊宁静、旷达释然的超世思想。由此,苏轼的思想和创作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完美过渡,完成了自我人格的超越。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幻化为中国文学史上精神力量的典范。

  一、出世情怀

  乌台诗案之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贬谪黄州,可以想象其内心的压抑苦闷。生活的艰辛,仕途的不平,命运的多舛,这一切重叠交加在一起,难免使他产生感叹人生无常、远离人世的情怀。作于元丰三年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真实反映了他当时的苦闷与孤寂: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作于元丰三年的二月,当时苏轼初至黄州,寓居黄州城东的定惠院。关于这首词作的内容,《古今词话・女红余志》载:惠州温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我婿也。”日徘徊窗外,听公吟咏,觉则亟去。东坡知之,乃曰:“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词,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就词作本身的内容而言,一系列凄清肃杀的景象足以衬托出词人当时孤寂苦楚的心境。词人以孤鸿自比,自甘寂寞,不与时世随俗俯仰,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高迈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难怪黄庭坚称赞此词说:“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面对如此无奈的现实,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东坡,其精神必然是痛苦难堪的,现实的境遇迫使他将内心的苦楚付诸诗词,在自我排遣中表达出遗世的愿望。作于元丰五年的《临江仙・夜归临皋》真实反映了这种情怀: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作十分明显地表达出归隐的情怀,尤其是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强烈地抒发了远离人世喧嚣的愿望。一个夜饮归来的东坡,面对自然界的涛涛江声,他想到的却是摆脱名利的束缚,“忘却营营”,将自己融入到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这充分展现出一种豁然旷达、超然物外的情怀。

  李泽厚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评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返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人生如梦、古今如梦、万世到头都是梦。梦的虚幻感与乐观进取的精神、旷达洒脱的情怀交织在一起,使苏轼一生轻松释然而又悲沉肃穆。”如此,我们便不难理解,遭受政治苦难的苏轼,在黄州词中借以抒发其远离人世的出世归隐情怀。

  二、入世情怀

  苏轼一生胸怀坦荡,虽然政治上屡遭失意,仕途中不断遭遇挫折,但这一切并未使他沉沦。在贬居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他写下了许多词作,以精警、凝练的词句,关注着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同时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进行审视与理解,表现出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在游览黄州东边的清泉寺时,见到溪水西流的现象,于是感慨歌之,作《浣溪沙》一首: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人在清泉寺前看到兰溪水向西倒流,于是感悟到人生亦可以东山再起,而不必感叹年华易逝、岁月如梭。“白发”、“黄鸡”的典故源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白诗的原意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红颜易失。而苏轼却反其意而用之,借“门前流水尚能西”来说明不要拘泥于青春易逝、徒自伤悲,而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去迎接生活旅途中遇到的磨难。从这首词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苏轼初贬黄州时那种压抑、惆怅的心情,相反,苏轼在这里为世人展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东坡形象。

  已经对人生的失意、政治仕途的坎坷能够以旷达豁然的态度等闲视之的苏轼,必然能够整理好自己的心态,对壮丽山河及历史英雄进行重新地审视,借而宣扬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在游览三国古战场时,创作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如画的江山,遥想起三国时代的周瑜,当时的公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谈笑之间便将敌人歼灭殆尽。苏轼又想起自己贬谪黄州的罪臣身份,壮志难酬,无路请缨,不禁十分感慨,只能慨叹一声“早生华发”。但苏轼没有沉湎于个人得失之中,而是能够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间如梦”,这是一种哲理化的人生态度,能够将兼济天下与自我重塑合二为一,是自我人格修养的升华,是摆脱困境后的从容不迫,更是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具体表现。

  三、超世情怀

  苏轼贬居黄州,脱离政治漩涡,才能够对自身的人格精神及命运走向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反省,于是他在黄州期间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处世哲学――随遇而安、超然于世。这种与世无争、随缘自适的人生处世智慧,使其能够淡然地看待无可避免的现实遭遇,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宁静地看待自然中的一切,无视风雨,面对得失祸福,宠辱不惊。

  元丰五年春,苏轼作《定风波》词一首,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有一段小序,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首词描写了苏轼一行人在野外遇雨的生活小事,然而,他却能从一桩小事中体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词作的最后一句,如此地谈笑风生,宠辱不惊。

  苏轼在超脱尘世的名利束缚时,同样表现出淡泊名利、泰然处之的情怀。他在《满庭芳》中具体叙述了这一思想,其词如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所谓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指政治生涯中的功名利禄。如果人们能够抛弃这些,那么人生之中将会是另一番画面了:“清风皓月”、“云幕高张”。这是经历了风雨之后,对名利场的重新审视,大灾大难过后,对于名和利,对于官宦仕途,必然会有更加警醒的认识。

  纵览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词作,不仅有着十分广泛的题材,而且其中蕴含着词人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怀。这些词作记录了词人贬黄之后的心路历程,诠释了词人的人格,成为我们了解词人的主要素材,在此之后,苏轼的情怀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成为后来历代迁客骚人顶礼膜拜的典范。(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苏轼.东坡乐府笺[M].龙榆生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