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29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指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造成的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关键词:民族文化;教育;传承;保护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教育得以实现的。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产生、保存和积淀,得以弘扬、创造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从实践中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还不太多。在此我认为,要探讨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探讨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除进行理论研究之外,还应当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通过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1. 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指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造成的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对其他民族共同体而言。民族文化自豪感就是一种以本民族文化为荣的情感。二者均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神层面。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要素,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效果。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既是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目的,也是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认为,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学校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就是该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当民族成员认同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把对本民族文化的爱融入到“血液”中时,民族文化的永世传承才得以实现。

  此外,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促进了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从而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和谐氛围。教师和学生不仅是学校成员,也是社区和家庭成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会以一种自然和无意识的方式“悄悄地”影响着所在社区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因此,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不但为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而且也易让学校、社区和家庭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达成共识,使他们之间形成和谐统一的氛围,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2.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运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校教育因其自身的诸多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泼。以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如:“六一”文艺汇演、冬季运动会、新年晚会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的喜爱,把民族文化贯穿于这些大型活动之中,有利于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学校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不但使学生继承了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传播,学校的民族文化活动也会波及社区和家庭,从而推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文化教育。

  二、民族文化的保护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记忆。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中,一个民族的风风雨雨,一个国家的浮浮沉沉,总会在历史的备忘录里留下痕迹。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个性特征、行为模式以及想象力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或以物质形态的古迹遗存,或以非物质形态的风情习俗,传之后世,泽被后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之林。中国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更以文化的独特性、持久性、厚重性傲立东方,著称于世,给后人留下了蔚为壮观的文化遗产。从这些伟大的遗产中,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能够绘出自己的文化图谱,找到自身的优缺点,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恰当位置。因此,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国家的“魂”,是我们穿越时空,保持独立与完整,走向未来的精神纽带。而保护这些“根”之所系、“魂”之所在的文化遗产,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也是我们对后代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有效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目前在很多民族中,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的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认为民族文化是落后的东西,并不主动参与。事实上政府所做的工作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发展在一个民族中的民众角色,只有各民族人民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权,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必须立法.应用法律来保障文化权。通过立法切实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发展,这一点在目前民族文化消失较快的全球化过程中显得十分迫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是强制性的。有了法律,对民族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就有了依据。云南省2001年制订颁布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就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选择在一个民族中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方面加以重点保护与发展,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不是每一种民族文化因子都有保护与发展的必要。这一点在云南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云南省实施了“民族文化大省建设战略”,重点选择并发展了一批典型的民族文化项目,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传承与保护。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哈尼族的梯田农耕文化等,都已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经典。

  此外,保护民族文化,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是事物延续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几十年不变,再好的文化也会被淘汰。因此,民族文化工作者应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新文化运动形成的爱国、科学、民主的传统和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把创新民族文化作为我们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根基与土壤,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改造和提炼,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特征的文化,以此凝聚民族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中国需要发展经济来取得世界的认同,更需要通过发展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对世界的吸引力。

  总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回眸历史,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以及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健身文化等等,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文化的力量已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今天,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同时,要继承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祖先留下的一些文化精品,不能轻易丢掉。那是我们中国人身份的象征,是我们凝聚民族力量、创造民族先进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种需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