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帛书《易传》析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思想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摘要: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而上的问题,并且对这些哲学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孔子说《易》,开辟了以义理研究《易经》的新途,亦展示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转折点,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以孔子为开山。


关键词:帛书;易传;论语;孔子;道德形而上学;义理易


An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on Confucius' academic ideology at 

his old age from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Abstract: By comparing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with certain chapters related to Zhouyi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is paper defines that these chapters belong to what Confucius had said in his later years. additionally,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reflected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turns out Confucius' stature of a philosopher in his remaining years, when he began to concern metaphysical problems. Confucius' commentaries on Zhouyi opened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Zhouyi on  the basis of it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and reveale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t is obvious that Confucius founded the Confucian moral metaphysics.

Key words: copies on silk; Yi Zhu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fucius; moral metaphysic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帛书《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韩仲民说:“孔子所述易道,由门弟子笔录、整理,不断补充、发展,成为《易传》主要内容。源自孔子,出之后学,大体脉络还是清楚的。(韩仲民《帛书说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页104-105)。李学勤教授从帛书《易传》肯定孔子“与《易》的关系也一定不限于是个读者,而是一定意义上的作者。他所作的,只能是解释经文的《易传》。”“《易传》的主体结构形成应和《论语》处于差不多的年代,其与孔子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关于〈周易〉的十个问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页76-77。) 黄沛荣教授谓“《易》传七种虽非孔子手定,然其论《易》之语亦当为弟子所记而载诸《易》传之中。”(209页)“故或未及撰作,仅有心传。”(209页)“盖自孔子传《易》于门人弟子,其初仅口耳相传,后乃陆续写定,故《易》传七篇之内容与孔子思想有极深厚之关联性。”“要之,孔子与《周易》经传之关系,乃在于其研读《易经》,吸收并阐扬《易经》义理,而传于门人后学也。”(210页)(黄沛荣《易学乾坤.孔子与〈周易〉经传之关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不但增加了研究孔子的资料,还对传世的孔子学说起了深化了解的作用,本文以帛书《易传》比对《论语》中关涉《周易》的章节,从而确定这些章节是属于孔子晚年所说的话。此外,从帛书《易传》所见的哲理,显示了晚年的孔子已经具有哲学家的形态,关心形而上的问题,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并且对这些哲学问题有很深的体会。孔子说《易》,开辟了以义理研究《易经》的新途,亦展示了一个学术发展的转折点,即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以孔子为开山。

一、晚年研《易》

本文所言的孔子晚年,是以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公羊传》与《谷梁传》同以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而《史记》则以为生于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本文从《史记》,故哀公十一年之时孔子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以后,直至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夏四月孔子七十三岁逝世为止的五六年时间。孔子在这几年间深入研读《周易》,而改变了自己早年对《周易》的看法,发现《周易》是一部修德之书。帛书《易传》所显示的孔子《易》说正当这个时期。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以至于读《易》“韦编三绝”,帛书《易传.要》对孔子晚年研《易》的过程有生动的描述: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朱伯昆.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8,27,28,11,24〕  

孔子晚年对《周易》的热爱已近沉迷的地步,“老”字强调了孔子晚年才对《周易》产生极大的兴趣,而积极地研究《周易》。为什么孔子会对《周易》产生这样大的兴趣?先看孔子自道一生为学进德的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由五十之年开始对“天命”有所知,经过不断的践仁成德,而达到“耳顺”与“从心所欲”的境界。对天命之“知”不会停留在认知这个层次,而是对自己的德性表现所产生的体会。孔子自五十之年在鲁国的政治前途受阻,离开鲁国的十四年之间,仍不断遭受挫折,但孔子能在逆境中提升自己的德性,将现实的困厄转为对自己意志与毅力的磨炼,然而长时间而且不断的挫折,确实使孔子的心境产生了变化,所以孔子在六十八岁高龄重回鲁国之后,对现实的事功已不再执著。这时候的孔子,有一种不为世用的感受,但没有隐士的心态。孔子虽然尊重隐士,称他们是贤者(《论语.宪问》孔子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但不能认同隐士的做法 (《论语.微子》载孔子听了子路覆述长沮、桀溺的说话后深深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指“ 避人之士”)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样自表心迹的说话。) ,孔子虽然有“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道德勇气,但始终不为世用的现实所导致的心境变化,从孔子论述“逸民”时透露了个中消息: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 

这确实代表了孔子回鲁定居后的心境(《史记.孔子世家》以为这是孔子在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所说的话,这时孔子已经71岁了。),也是孔子晚年心境的自况。孔子自附遗逸之民,表示孔子能正视现实上的不得志,而又能不再执著;“可”与“不可”皆为执,无此执著,则精神和心境都能安定下来,而获得研读典籍的主观条件。孔子虽仍关心世道,但毕竟不用到处求仕,精神安定,便能专心研究学问。有了这样的生活背景,加以孔子的德性亦臻至圣人的境地,当孔子重读《周易》时,便发现了《周易》的道德价值,帛书《要》云:

夫子曰:“吾好学而才闻要,安得益吾年乎?” 〔朱伯义.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8,27,28,11,24〕

“要”所指的是孔子在《周易》中所体会到的道德内涵。孔子以德义说《易》,而德义亦为孔子晚年研《易》的中心内容。在这段时期,孔子因研究《周易》而大有心得,所以在言说中,流露出对《周易》种种道德上的体会。

二、《论语》有关《周易》章节的确解

(一)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子晚年对《周易》发生浓厚兴趣,希望自己多活几年,以完成对《周易》的学习与研究。《述而》此章的“五十”,如果作为五十岁来理解,则在四十多岁之时说“加我数年”,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话。如果是在五十岁之后,说回复到五十岁之年,然后学《易》,则这种回顾式的说话显得十分消极,“加我数年”变成一种怀缅,这绝非好学如孔子者的思想言行(笔者曾持这种观点,今改之。)。所以,这句说话所表达的意思应当是孔子重回鲁国之后,钻研《周易》而得到极大的道德启发时所说的话。这里的“五十”不当是指五年或十年的时间,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