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摘要】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课题对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份贡献。

  【论文关键字】环江县   毛南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地方概括

  1.1 环江概况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金红铁路、洛茂铁路、S30945、S20545省道、大环江河、小环江河过境。辖6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思恩镇,行政区域面积4572.31平方公里。2007年末人口37.11万,其中农村人口31.66万;2008年末人口37.73万,其中农村人口32.2万。有毛南、壮、苗、瑶、侗、水、仫佬、布依等少数民族34.42万人,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2%。人口自然增长率6.91‰。耕地面积2.47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03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7万公顷。

  1.2 毛南族历史概况

  毛南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毛南族”。据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这些称谓既是族名,又是地区的名称。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本民族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与侗族、水族、仫佬族、壮族等民族语言有20%相同或相近,语法特点与侗语、水语接近。毛南族用汉字,除儿童和部分妇女外,大多数成年人都既说毛南语,又通讲汉语和壮语。

  宋代毛南族地区先后属羁縻抚水州和镇宁州管辖。《宋史·抚水州》曾对该地区作过如此描述:“当地先民,虽有畲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明、清时代,毛南族先民由“伶人”分化出来,被称为“苦卖伶”,聚居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通称“三南”)一带。

  毛南族有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山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1.3 毛南族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 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从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