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一种大众化的历史叙述(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的这种明确意图,的确使《老照片》这套图文书表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图书样式,既使抽象的历史叙述有了一个生动、稳定、不容篡改、无法替代的形象和场景的依托,同时又使已经定型的历史形象和场景由于文字的生发而拓展出更为广阔的语境与思维空间。由此,愿意看图、想从中猎奇、窥视历史原貌者能够得到满足,擅长思辨、想从中认知、反思历史者也能够取得共鸣。并且,看照片者由于有了文章而觉得获益更多,看文章者由于有了照片而找到了更为确实的历史凭据。《老照片》的图文形式无疑是它获得最广大的读者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照片》的创举无可置疑,它的特别的探索和特殊的价值使它足以进驻当代书籍的高雅之堂。然而,当这一切创举经过其通俗性转化,与90年代中国流行的文化趣味汇流时,就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遮蔽。《老照片》表面上与时代一拍即合,一经面世就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响,赢得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但是,这种喜爱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心底的呢?文化趣味因其流行而必然短暂,因其读者的蜂拥而至而必然很快地成为"昨日黄花"。《老照片》到第5、6辑时的发行量已由前三辑的30万册跌至18万册,第15辑时则下滑到2、3万册,至今不变。昔日争说《老照片》的风光不再,这是《老照片》作为一个通俗性文本无法摆脱的命运轨迹。《老照片》的编者们清醒地认识了这一点,也坦然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们坚信:"历史中所藏的未知,正如未来世界之谜,是永无穷尽的";"’怀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它既不因世纪末而存在,也不因新世纪而消逝"。          应该说,也正是这种信念的执著固守,使《老照片》在潮流过后依然以那一份从容、典雅、平和的气度,和为百姓写"春秋"的平民情怀,获得了一群不多的但却是长久的、稳定的读者。在这些读者的心目中,《老照片》已经脱去铅华,还原出了它真正的历史深度和探索价值。


       作为90年代大众文本的《老照片》已经沉落了。如果有朝一日它东山再起的话,那一定是另一部当时当地流行趣味的《老照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