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因采矿有成成为工商业界的名人,如周学熙(皖人)、李国钦(湘人)、殷楚贤(湘人)等。[26](p70~72)

  其他工商界人,范围至广。仅就苏云峰的统计,可列表如下。[26](p59)

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



  统计中的377人,一般商人130人,占34.5%。由于一般商人成名者不多,在整个工商阶层中的人口比例,当较34.5%为高。

  就工商阶层全体而论,其影响力是日渐增加的,特别在各地商会普遍成立以后。商会是1902年由清政府鼓励而设立,到1908年全国31个大城市和135个小城镇中都有商会设立。[27](p217~218)到1910年,全国商会会员达20万人,其中广东人占13.1%,江苏人占11.4%,直隶人占8.8%,浙江人占8.7%,其他各省人数较少。[28]民国初年,商会及商会会员人数继续增加,1912年有商会800个;1915年有商会1 242个,会员25万人;1919年有商会1 447个。[27](p218,220)

  在1920年前后,工商阶层相当活跃。他们参与了联省自治运动、新文化运动、社会改革(如教育、国民卫生)运动,也参加了一连串的罢市(如在五四、五卅运动中)。在这种情形下,商人对公共事务的关切,从一市,到全省,到全国,逐渐扩大。在1920年,天津有一个丝商名赵俊卿(原资料为 Chao Chun-ching),在天津商会中表示,工商界应负起国家福利的责任。在1921年末,有人在上海的全国总商会中讲演,表明工商界人士了解国家的处境、了解国家的需要,可以把他们的经验与知识贡献给国家,并表示只有工商银行界及教育界人士有余暇和经验而关怀国家,并能受到人民的尊重。[27](p225)另一方面,到1926~1927年,上海的金融界领袖逐渐与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接近,他们支持蒋介石的国家统一运动,协助打倒军阀,因为军阀的战争对金融业的发展是有妨害的。[29](p95)

  大体说来,工商阶层的人多集中在沿江沿海各省的城市,其人数在整个中国人口结构中所占的比率不高。据估计,在1920年代,中国工商阶层约有一千万或稍多一点[26](p57),约占全人口的2.5%。



  五 都市化的趋势

  19世纪的中国,大部人民住于乡村,村民大多从事农业,彼此之间相当熟识。城市与乡村不同,在政治事务方面,城市有政府和警察,乡村主要靠士绅;城市的识字率较高,乡村较低;城市的社会秩序主要靠法律维持,乡村则重礼仪与道德;城市的社会流动较大,乡村流动较小;城市的社会关系是业缘的和组织的,乡村的社会关系是血缘的和地缘的;城市的经济生活是互相依赖的,乡村是自给自足的。[2](p4~5,10)从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工业、商业、运输业及其他企业的发展,城市成为移民和离村农民的集居地。以1935年的沈阳为例,在50万人口中,生在沈阳的只占39.2%,有17.4%自辽宁省各地移入,35.3%自山东和河北移入,3.6%自日本和朝鲜移入。[30](p374~376)

  城市有四种特性,其一,集居的人口较多。各国所定城市的人口标准,通常依国家人口密度状况而定,如瑞典200人,丹麦250人,加拿大1 000人,法国2 000人,美国2 500人,比利时5 000人,埃及10 000人,苏俄12 000人,荷兰20 000人,日本30 000人。其二,人口密度较大。各国标准亦不同,西方学者一般以每方公里800人以上为准。其三,城市的人口较富异质。他们大多不业农(农民不超过25%),有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其四,为周围地区的文化、经济及政治中心。[31](p397,399,412,p15~17)

  都市化起于服务业与工商业的兴起,一个聚落(包括村、镇、城),其人口成长率大于自然成长率、高于周围聚落的人口成长率,即为都市化现象。城市在古代就发生,西周有城邑375个,春秋时增至466个,战国时有万户(约五万人)的大城约70至90个。古代城墙是用土筑的,唐代的大城才加砖。又据施坚雅(G.W.Skinner)估计,1893年中国内地有2 000人口以上的城市1 779个,人口共23 513 000人,占全国人口6%。[7](p26~28)清末民初,都市化在沿江沿海的省区进行。当时都市化最显著的地区是江苏。1919年江苏有10个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7个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6个2.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到1932年,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和2.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各增至17个。上海是江苏的最大城市,其人口,1843年20万,1872年25万,1911年100万,1921年150万,1936年350万。与江苏相比,浙江省小城市较多,如1921年浙江有1至2万人口的城市66个,而江苏在1919年,这样的城市只有33个。浙江最大的城市是杭州,其人口,1884年25万,1911年68万,l928年81万。长江中游的城市以湖北的汉口最重要,其人口,1888年18万,1906年52万,1917年70万。由于铁路的修筑,近代以来华北的城市有显著的发展。在山东省,济南的人口,1906年10万,1911年20万,1917年27万;青岛的人口,1910年16万,1927年32万。在直隶省,北京的人口在19世纪后期为50万,1919年增至93万;天津的人口,1903年32万,1910年代增至75万。[28](p483~484)依据20世纪初年日本的调查,江苏、直隶和四川为中国三个都市化最显著的省区,三省住在一万人以上或重要城市的人口与全省人口的比,江苏为13.6%,直隶为11.2%,四川为9.9%。[32](p6)

  六 家庭结构的变迁

  前述的许多改变,促使了家庭结构的改变。其一,人口由乡村移向城市,不少青年人离开了同居的父母,原来同居一起的兄弟姊妹,也分散在各处工作,这使传统的大家庭制度解体。其二,离开一大家人耕田的农村,到工商社会工作,使年青人在经济上独立,仍倾向于单独住,小家庭因而增多。其三,无论移居还是因职业变动而搬迁,大多以个人或小家庭为单位,这样也促使了大家庭的衰落和小家庭的兴起。[33](p303)

  现代家庭与传统家庭不同。传统家庭的特色:1.与父母同居的大家庭为理想形式;2.夫权高,妻和子女的地位均低;3.父母替子女选择配偶;4.家族对家庭的管辖多,协助也多。现代家庭的特色:1.不与父母同居的小家庭为理想形式;2.夫妻和子女的地位平等;3.子女自己选择配偶;4.家族对家庭无管辖权,协助也少。[34](p45~46)

  家庭变迁的动力为工业化、都市化和新思想。家庭变迁,最重要的是家庭人口的减少。一般说来,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中国的家庭人口的平均都是5~6人。[35](p269)据何柄棣研究,中国家庭人口的平均数,1393年为5.68,1812年为5.33。[36](p10)此种平均数,与l930年代初期大陆家庭人口数相比,都没有显著的变化。据统计,1934~1935年大陆地区每个家庭的平均人口为5.5人。[34](p97,274)家庭平均人口减少的趋势,台湾地区到1960年代以后才显著。据统计,1969~1979年间,台湾家庭人口平均数,逐年缓慢递减,从5.64人减至4.86人,从无回升现象。[35](p274)

  一般认为传统家庭是大家庭,现代家庭是小家庭,实际上大小不以家庭人数多少来分。一个四口之家可能是大家庭,如果此四口的组合是父、母、子、媳;一个十多口之家可能是小家庭,如果此家庭的份子组合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们。从家庭结构来看,有三种家庭模式:一种是以夫妇和未成年的子女所结合的家庭,叫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一种是直系血亲家庭,是父母、长子媳等直系血亲同居,叫主干家庭(stem family);一种是几代的小家庭同居,叫延伸家庭(extended family)或联合家庭(joint family)。这三种家庭数目在中国消长的情形,有系统的统计数字无多,仅可举若干数据加以说明。1946年调查华北农村的458个家庭的情形可见如下表[37](p136)。



  1946年在上海所调查的208个家庭情形可见如下表[37](p137):



  1946年在福建所调查的44个家庭情形可见如下表[37](p148):



  由上列三表显示,5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