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并针对吉登斯的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结构,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一、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时空特性?为什么在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时要关注时空特性问题?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要想取得深入的认识,就有必要寻求新的研究视角。例如,到底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个问题好像谁都可以脱口而出地回答: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无可争议,但这两个因素只是基本的制约性因素,在国情中,还有一些因素也是基本的,并且具有建构性。特别是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
    时空特性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意义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中,从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向相对论时空观的转变,也就是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时间与空间,在牛顿力学中只是物体运动的外部条件,它们本身是不变的尺度。在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要随物体运动发生变化。在当代物理学对存在与演化的研究中,例如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时间与空间参与了“存在”的形成,它们是“塑造”现实存在的内在因素,而不只是外部条件。而在哲学中,时空特性问题一直是思想演进的一条重要线索,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构成了存在的根本意义。自然科学和哲学对时空特性的研究,鼓舞和启发了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但这种鼓舞作用,却因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复杂性而大打折扣,以致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往往抽离掉了它的时空特性。而时空特性对于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的意义远甚于自然现象。忽视了时空特性,必然导致只能运用比自然科学更简单、更粗疏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
    对社会现象而言,时间和空间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尽管在经验上,可以用日历时间去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但日历时间在本质上是自然时间(依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对运动划分的时间),不是社会时间。社会时间是社会现象的内在因素,它对于形成社会行动、社会生活和社会过程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意义,因此,时空特性就成为认识社会的重要维度,特别对于社会发展研究而言就更是如此。
    然而,至今在社会学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注:这里是特指“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概念形成,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社会意义的研究,这种研究在社会学乃至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一直在进行。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就很重视时间和空间问题。涂尔干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也指出了时空的社会意义,正如科瑟所指出的:“涂尔干认为,与原始社会组织相似,空间、时间和其它思维类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科瑟著:《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再如,像布罗代尔这样的历史学家也从其学科角度研究过时间和空间问题。但是,他们所使用的时空概念,大体上是日历时间和地理空间,属于“自然时空”,而不是明确的“社会时空”,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概念至今仍在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中。在当前,社会时空概念研究又有新的进展,例如,Harvey在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中,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唐山出版社)中,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角度重新研究时空问题,一些后现代思想家也在重塑时空概念,经济学界最近也有人在研究“经济时空”。时空问题,似乎正在形成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值得注意。)。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说:“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并不假思索地接受视时间为一种可以测量的钟表时间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只不过是现代西方文化特有的产物。除了近来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之外(……),社会科学家一直未能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延伸方面的构成方式来建构他们的社会思想。”(吉登斯,1998[1984],195 )难能可贵的是,吉登斯在建构他的结构化理论时,把时空看作是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因素,他强调:“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吉登斯,1998[1984],196)80年代,我曾经读过苏联学者关于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著作,这些都对我很有启发。
    时空结构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基础性结构,它参与形成和建构了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结构(物质的和文化的,如马克思和布迪厄等人所研究过的),以及形形色色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如社会学家通常所研究的)。但是,时空结构只是构成社会现实的因素,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在理论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它抽象出来,但也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研究它的特性。正是在对时空特性的具体规定上我不赞同吉登斯,他的时空延伸概念及相关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西方社会发展的逻辑,原则上不适合解释中国的现实。针对于此,我界定了时空压缩和超越进化两个概念,希望由此出发解释中国发展社会学面临的一些问题。
    于是,说明时空特性在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主要含义,着重理解时空压缩概念及其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解释力,就成为以下的主要任务。

  二、从时空特性角度看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研究中,一个典型的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问题就是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社会发展研究中占据着中心地位。这绝不是说,可以按照自然时间的含义,把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简单地等同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是说,从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角度处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可以对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获得一个新的解释向度,从中可以看到时间和空间是如何“参与”社会发展的。
    当我们不是把时间和空间当作社会行动和社会事物在其中存在的框子,当作外在的尺度,而是当作“参与”社会行动和社会事物的建构性因素的时候,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个基本的含义就是连续性、非连续性及其关系问题。这在社会发展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有兴味的问题,它可以在社会时空的视角下进行讨论。
    首先,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是参与形塑现实的东西,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因此,在社会发展中,传统代表了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的稳定性,时—空特性的同一性。
    现代性在西欧是随着工业主义的扩展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契约关系和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取代和割断了温情脉脉的亲情关系;城市社会的快节奏和紧张取代了农业社会的静谧和散漫;信息不对称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难以预料性,增加了社会的风险性,打破了那种周而复始的惯性和“春撒一粒种,秋收万颗籽”的可以预期的确定性。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现代性的时—空特性的意义主要是非连续性、断裂性、非确定性和风险性。
    关于现代性的时间概念的含义,显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在关于现代社会、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学科,诸如文学、哲学、史学以及像社会学这样的社会科学,都涉及到时间概念,在有的学科时间的含义比较明确一些,在别的学科可能就含糊一些;有时候强调这一方面的含义,有时候又强调另一方面的含义。尽管如此,只要一涉及现代社会、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