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不仅积淀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追求,而且有着关于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宝贵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生态模式。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董水传说;汉川善书;民间文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4-941(2006)106-0032-0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是建设一个民和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形态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具体化,也融汇了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历史企求。这种历史企求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传统文化中。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联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历史任务,我们对保护这部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会有更清楚的认识。本文即就我自己近儿年参与这项文化工程所得,略述管见。

2004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首批保护名录的518个项日,湖北省占有20项。现以其中的两项—孝感市的策永传说和汉川市的善书为例来看,它们可以说就是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

董永因卖身葬父孝感动天而娶七仙女的优美传说是人所熟知的,这个故事在孝感地区扎根己有千年以上历史,它的深远影响使孝道这一传统美德世代浸润人心。中国有一十四孝之说,其中有三孝出自湖北:除董永卖身葬父之外,还有夏季扇枕温衾的黄香,以及冬季哭竹生笋的孟宗,他们也都是孝感地区人。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百行孝为先”,不论是儒家,还是佛道二教,均大力提倡孝道。现今世界各国正加速迈入“老龄社会”孝养老人,在人类文化思潮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工程中所占地位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我国各族民间文艺和民俗事相中有关孝道和敬老的大量内容,其重要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和谐社会建设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首先是父母了女间的和谐无疑居于首位。策永传说之类的民间文艺在延续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上将永葆活力。

再如汉川善书。善书这种说唱艺术本来流行全国,更是遍及湖北江汉平原的各个角落;因它在汉川扎根很深,拥有一大批艺人和广大听众,加上当地文化部门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抓住它不放,作为地方曲艺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使它在当今城乡文化娱乐市场仍占有一角地位,保持着鲜活姿态,于是构成“汉川善书”闻名于世了。

善书即说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说书艺术的一种。它源于“宝卷”,最初讲述的是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故事,具有较明显的宗教性;后向着世俗化、文学化方向演进,加之以生动活泼的说说唱唱的方式来演出,因而成为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其突出特点是演说的故事以善恶报应不爽为主题,劝人积德行善,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意义。因而在清代曾受到皇家重视,康熙帝种亲颁“圣谕广训”,将这些“圣谕”辅之以善书在全国各地宣讲,以推行“十全十善”,实现太平盛世。后来便演进成为一种乡风民俗,可惜在许多地方早己消失殆尽,汉川善书便是其宝贵遗存。

这类以劝善祛恶为特质的传统民间文艺,有助于强化传统道德伦理,我们自应努力加以保护,使之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这单要说明的是,具有宗教意味的劝善说教是有明显的局限性与消极性的,企图借助神佛的力量来惩恶扬善更远离现代文明潮流。而在许多优秀的善书文本中,主人公并非消极地忍受苦难,而是勇敢坚毅地抗争邪恶、捍卫自己的人生权利,人所熟知的《烟下河南》就是一个例子。地方豪强陷害无辜,家破人亡的母女俩,从四川巴县四次赴开封寻求包公洗雪冤案终获成功;它是一个具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善书案传,又被人改编为楚剧剧目唱遍长江沿岸。其文化内涵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民主法治精神是完全吻合的,可见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蕴含着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掘利用。

再说一下仙桃市文化部门准备向省单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仙桃雕花剪纸。中国遍及城乡的剪纸艺术,不但是底层民众艺术智慧的突出表现,而目是中华文化最具标志性的象征符号。北方民间剪纸常用剪刀制作,多出自女性之乎,以中原文化为其内涵;南方剪纸则常用小刀雕刻,男性雕匠更为擅长,依托荆楚文化绽放光彩。仙桃雕花剪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单的雕花艺人在过去水患频繁、十年九不收的日了单,种靠着一把雕刀、一本花样走遍四方,以此维持生计。乡民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场合,均喜爱以千姿白态的花卉和虫鱼鸟兽图相来作装饰点缀,如以金鱼戏莲来寄寓“年年有余”,以喜鹊登梅来象征“喜上眉梢”,将蝙蝠和桃子放在一块来祝贺老人“福寿双全”,以龙凤呈祥的图案来祝愿婚姻美满等,旧时代乡民的困苦生活处境并未熄灭人们心中企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于是他们以雕花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样式来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怀。中国民间文艺家陇会于2003年种在河北蔚县举行中国民间剪纸学术研讨会,发表《蔚县宣言》,认为“剪纸艺术浓缩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是人民的艺术,母亲的艺术。”“这种母亲艺术现应得到崇高的礼遇和白般的爱惜。”但有关学人更多关注北方民间剪纸,对南方民间的雕花剪纸较为冷漠。富有荆楚文化特征的湖北雕花剪纸,理应作为中国剪纸的代表作之一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之中。

以上是随手拈来的三个事例,它们均属于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目中还有多种民俗事相和民间技艺等等,它们在世代传承中对于构建历史上相对和谐的社会环境都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仍有其值得保护和继承的积极价值。为什么这些属于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仍有其值得珍惜的价值呢?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历史上广大人民的美好憧'憬。我们现今肩负的历史任务是把这一美好社会理想变成生活现实,而在我国各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我们今天规划的和谐社会蓝图,其实有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们是以理想和期待的方式来表达的。就以包公形象为例,不论在口头传说、长诗短歌、还是戏曲曲艺中,他都以明断冤案、刚直不阿的形象深得民众的爱戴。这些作品大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型作依托,其主导方面却是由人们对清官的期待虚构而成。这些作品不正是对民主法治社会的呼唤,对我们今天执法者的警示吗?民间传统文化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建设未来新生活的科学预见,而凝聚其中的世代民众的心声却能给我们今天的建设者以多方面有益的启示。

2.中国各族民间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著称于世,而着力展现的却是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根本道德准则。正是在其滋养下才培育出支撑民族大厦的脊梁骨。胡锦涛主席提倡的“八荣八耻”,其中大都以千百年中国人民的传统品格为依托。以中国四大传说为例,从牛郎织女天河配,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到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和祝英台的风雨爱情,其传奇故事均已远去,可是在这些人物身上所凝聚的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邪恶势力的奋勇抗争,以及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等等,却直至今天依然有着激动人心的感召力,起着涤荡今人心灵的积极作用。难怪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在一篇文章中,说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与灵魂根脉”了。   

3.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尚未被我们所认识和开发的宝藏。以处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例,“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先民留给后代的这个花花世界,我们享用几千年依然那么美好,其间所隐含的文化之谜,我们在许多方面并未解开,以致在我们这一代乎中,只搞了几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就弄得许多地方居民没有清水喝,鸟兽没有栖身之所,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在民间传统文化宝库中,却有许多值得借鉴吸取的经验。例如宋代颁布的一部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劝世人行善泽及鸟兽,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将“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复巢,伤胎破卵”均作为伤天害理之事而予以劝止。宗教信徒不但不嗜野味,还以将野物、鱼类放生视为积德行善。人们将住地周围的竹、树作为“灵竹”、“神树”来崇拜,因而使许多千年古树依然满身青枝绿叶。以上这些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却长时期作为封建迷信来践踏。其实在民间关于草木虫鱼繁盛,就预兆人丁兴旺天下有道的传统观念里,既有某些原始信仰成分,又包含着人们尚未阐明的科学道理。在近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理论研讨中,已有一些学者对科学分析、正确对待民间信仰问题提出了合理意见,这值得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4.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依托相应的文化生态而生存发展的。我曾在一篇文章单论及中国的民间文化生态,它们具有如下两项基本特征:第一,它是围绕某项民间文化活动,由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构成的互动体系; 第二,它以活态呈现,楔入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间,发挥着自己的特殊功能。其运动变化既是自发的,又有着一种内在动力使它世代传承不息。这种文化生态,常常围绕民间传统节日构成。如年头年尾的春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七月半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大节日; 此外在其间还穿插着一些小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游春”,四月初八土家族“牛王节”六月六“龙晒衣”,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九月九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与民俗文化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祭祖,中元节祭奠亡灵,从心理上沟通生者与死者的亲密关系;牛王节,对耕牛的神圣化实际上是对农业生产的敬重;端午节划龙船,挂艾蒿,吃粽子,不仅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怀,也是群体性的体育与卫生防疫活动; 中秋节吃月饼家人团聚,到过春节不仅全家欢聚,辞旧迎新,还集中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求得全家人和社区群体的“普天同庆”。节日期间,口头文学、艺术表演和娱乐活动穿插进行,给人提供充分的狂欢空间; 在此期间,人们的服饰、饮食等也花样翻新,与其他民俗活动相映成趣。我们现今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表现形式渗透其间,在给这些传统节日增光添彩的同时,也丰富了百姓生活的意趣,达到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享受的和谐一致。在旧时代人民大众生活处境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他们仍能以乐观开朗的情怀面对生活,同这一文化生态所发挥的积极功能是分不开的。和过去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境己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丰裕的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贫弱却呈现极不相称的情况,以致众多居民只好以整天搓麻将来打发时光,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困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社会意义,从这方面也可以得到说明。在中国和人类文明匕速进展的情况下,旧的社会文化生态自然也会新陈代谢,我们不应该为中国旧时代民间文化生态的残破而惋惜伤捅。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浩大工程中,我们不应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只注意保护那些单个对象,还应注意合理地修复或重建相关的文化生态。这样,为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守华.在汉川听善书[N].湖北日报,2004- 09- 30

[2]  张同城主编.汉川善书[Z].湖北汉川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2005.

[3]  周和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宣言 [R].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制,2004

[4]  袁啸波.民间劝善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1995.

[5]  刘守华.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5).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