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庶民地主经济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庶民地主扣除上交田租部分后,他实际上的纯地租收入已不到50%。还要看到,庶民地主在购买这100顷土地时,已经按照当时地价事先付出了一定的货市量,现将它完全租给佃农耕种,乃存在多种情况:或可能与佃农的剩余劳动量大致相等;或可能占有佃农的一部分必要劳动量;或因灾荒之年,佃农欠收而拖欠地租。不论如何,庶民地主在这里往往还是要失去土地总收获量的一部分。如果包括他预先为买进这100顷土地所垫支的资本利息在内,那么,当时的地租剥削率,将远远不如20%的商业利润高。西汉庶民地主之所以要"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用资金购买土地,原因殊多,看来主要是因当时投资渠道不多,从商风险太大,政府抑制末业;而购买土地,则相对保险,可以"为子孙业"。

在分配问题上。贵族、官僚地主则不同。他们的土地因主要来自赏赐、强占,无需对土地有更多的投资,所拥有的土地,无需事先预付货币或垫支资本。即使他们之中也有部分是自己购买(不等价)的土地,然汉政权对其常有种种"复免"规定,或因军功、或因帝乡等减免田租。故他们与佃户对半分成的地租收入。可以全部据为已有。尤当指出的是,贵族、官僚地主包括封君、诸侯王、列侯等,皆享有"食邑"、"食租税"的特权。所谓"食邑",就是按照封区户数所拥有土地的数量和产量征收田租(地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①i又(汉书.张汤传):"(张)延寿已历位九卿,……别邑在魏郡,租入岁万余。"所说的都是指"食租税"。据载:西汉封侯共约800人。②i东汉封侯共891人。③i当时受封的诸侯王、功臣侯、外戚恩泽侯等,都享有不同等级的食邑。西汉功臣侯食邑户数,高者达15000户以上,如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食邑少者也有5000户以上,如颍阴侯灌婴、汝阴侯夏侯婴等。东汉光武帝功臣侯中食邑多者如胶东侯贾复达6县(一县按5000户估算),达30000户;食邑少者如东缗侯冯彰也有3县,约15000户左右。④i两汉贵族、官僚地主中的封君、列侯等为数众多。他们不仅有"复免"优待,可以逃避、转嫁田租,而且还"食租税",从国家财政收入中分割出去了相当一部分的地税。成为其一项重要的剥削财源。如此种种特权,庶民地主是无权享受的。因此,可以说,食邑2000户的封君、列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其地税收入,要比拥有100顷土地的庶民地主之地租收入高得多。

在以往的研究中,论者常常指出"地租剥削太重",这亦不无道理。但进一步分析其时代背景和剥削的"度"仍有必要。从封建社会前期的汉代来看,尽管当时"地租"比"田租"较重.然比起先秦的奴隶制剥削,当是一大进步。当时引起社会矛盾的焦点,并不是地租,而是国家"以丁、口为本"的赋役征课过于苛繁,特别是徭役等超经济强制太重。因此,农民反抗的矛头所向,并非一般的庶民地主,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贵族、官僚地主,尤其是他们中的特权阶层、贪官污吏。是"赋役烦剧"激化了社会矛盾。这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

三、庶民地主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庶民地主经济应作何等评价?这是一个学术界尚存歧议的问题。两汉时期,作为地主阶级重要构成之一的庶民地主。由于它的阶层属性所定,具有其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庶民地主拥有大量地产,具有兼并性;但又有其经营性,是经营地主。另一方面,它是剥削者,"武断乡曲"、"力过吏势";但又没有身份特权,处于"民"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庶民地主既有广开财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的要求;又有改变现状,冲破等级束缚,试图跻身仕宦的强烈欲望。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还每每体现出它是一个新兴的、革命的阶层,对发展社会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确乎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

(一)庶民地主经济更多地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方向。在封建社会前期,庶民地主参加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后,他们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买卖途径集中土地,使土地商品化、资本化。这在很大力度上,冲击了旧的土地等级占有,打击了土地所有权的"硬化"状态,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所有制关系的变革中,庶民地主所起的这种推波助澜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审之,这是符合封建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规律的。与此同时,庶民地主采用实物地租分成制,采用租佃关系,只剥削佃农的剩余产品(当然也有必要劳动),使农民可以取得支配劳动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这比先秦奴隶制时的劳役地租,无疑更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董仲舒、王莽等人一再非议租佃制度,说租佃制使"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①j这固然与地租重于田租(地税)有关,但他们主张"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实行"王田制",是从国家与地主争夺自耕农、为保证赋役来源出发的,他们并未否定实物地租比劳役地租进步。此后实物地租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年,说明它仍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庶民地主经济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生产部门。②j史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③j力田为生民之本。农业生产发展与否,这对保证国家的赋役来源、社会稳定以及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等密切相关。在汉代社会中,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是广大的农民,但农民往往缺乏农业资金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庶民地主与"坐食租税"、不劳而获的贵族、官僚地主不同,直接或间接经营生产的庶民地主,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农业生产是关心的,也比较重视投入。突出表现在:

1.使用先进农具。在汉代,铁犁和牛耕是代表农业生产力的一个飞跃。但大部分个体自耕农,因财力有限,当时使用的农具,仍是耒耜及小型的铁制器具,如铲、锄、鏤、镰、锸等。<盐铁论.未通)说:"民蹠耒而耕,负担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同书<水旱)篇亦说:"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生产工具落后。而大型犁铧一类的先进农具,需要二头牛作动力才能耕作,自耕农经济是难于使用的,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犁铧和耕牛。当时有经济能力使用的主要是大土地所有者,是那些"膏田满野"的豪民、富家。如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东汉的田庄中,"十二月……休农息役,惠必下浃,……遂合耦田器,养种牛,选任田者,以俟农事之起。"汉代的画像砖或壁画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如:山西陆枣园村壁画、江苏睢宁双沟画像石、陕西米脂画像石、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等,都有牛耕、铁犁的反映。但从其出土来看,大多数皆见于豪民、富家的墓中,说明只有豪民、富家,才有财力率先使用牛耕及大型农具,然后逐渐推广。

2.兴修水利。这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水利分不开。西汉武帝时的水利,特别是大型工程,主要由政府组织兴建。但到后来,由于国家财力不继等因素,凡中小型水利工程。一般是地方政权与地主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同时,许多豪民、富家也直接兴办水利。如灌夫"陂池田园","横于颍川"。①k樊重兴建"樊氏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能有效地使田庄内部"陂渠灌注"。②k从考古资料看,近几十年来,在关中及南方各地。出土了不少的陂塘、水田模型。如:陕西勉县出土的塘库、陂池、水田模型;四川峨眉山出土的塘库、农田模型;宜宾出土的陶水田模型等。③k这些陂塘或塘库,有独立的蓄水和排灌设施,面积大,蓄水量也多。这绝非一家一户的自耕农家庭所能企及,若非官建,则乃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才有能力兴建。

此外,庶民地主在直接经营田庄的过程中,还精心安排农活,讲究耕作技术,使农业生产上规模、上产量。有关汉代田庄中的农事安排,在(四民月令)中有详细记录:

正月"雨水中,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