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产业分析与预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论文关键词: 煤电博弈  火电发展  节能减排   能源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火电的特点,包括其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煤电关系的密切性,和节能减排的艰巨性。然后分析了当前火电面临的问题,归纳总结了已有的成功经验。并对火电的发展提出合理的预测。

  总述

  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电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目前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电力需求都也常规能源为主。尤其是我国,由于受国情的影响,至今电力的主要需求还是以火电为主。但是火电有其局限之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正在催促我国进行新的调整。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曹述栋在2009年3月28日召开的电力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目前针对形势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将会加快核电、热电联产、煤电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上下游关系,积极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节能减排。

  在2009年4月的《求是》杂志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撰文:《科学发展电力工业赢得挑战的根本路径》。根据该文:电源结构和电网结构调整方向将是:

  一、积极推进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大力发展核电;三.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四.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

  而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电力政策是“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对比可以看出,除了核电从“积极”变成目前的“大力发展”外,火电、水电、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也有变化。下一步水电的政策是“积极推进水电开发”,代替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有序开发水电”。火电是“积极推进电力工业的上大压小,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不同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优化发展火电”。有关新能源的提法是“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清洁高效能源的建设”,也与以往提出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所不同。

  而措辞不同的背后,是规划的变化。

  那么对于火电,国家的规划又是什么呢?

  我国火电特点

  一、我国电力以火电为主

  先看发电量,2004年我国总发电量为22033.1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17955.88亿千瓦时,火电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为81.50%;2008年全国发电量是34334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27857.37亿千瓦时,火力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是81.14%; 2009年全国发电量是36506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29814.22亿千瓦时,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是81.67%。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变化不大,均在80%以上(见表格1),可以看出,全社会的用电主要靠火电企业提供。

  图表 1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火力发电量(亿千瓦时)

17955.88

20473.36

23573

27207

27857.37

29814.22

总发电量(亿千瓦时)

22033.1

25002.6

28344

32644

34334

36506

占总发电量比例(%)

81.50

81.88

83.17

83.34

81.14

81.67

  截止2009年12月底,全国发电量为36506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为2981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水力发电量为5544.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核能发电量为692.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发电量比例图表1

  再看我国的电力装机结构。2004年我国总装机容量44237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32948万千瓦,占当年总装机容量的74.48%。2008年我国火电装机是60286万千瓦,占当年总装机容量的76.07%。2009年我国火电装机达到65205万千瓦,占当年总装机容量的74.60%。从电力的结构看,我国的电力装机虽然从2004年的4.42亿千瓦增加到2009年的8.74亿千瓦,但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有所上升(见表格2)。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