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5
美学思想的过程中时刻不忘发掘传统思想文化的根源,一方面对某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批判, 另一方面又使中西美学思想相互发明而融合。正是这种从当下问题出发的研究方式, 使他沟通中西美学思想的工作有了一个坚实的本土基础, 同时使他的美学思想达到了融会古今的很高境界。认真总结王国维前期的学术研究思路, 我们发现这就是他的美学具有诸多原创性, 并能对中国后来的美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学术思想方法为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处理中西美学学术思想的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沟通中西美学思想的工作属于比较研究范畴。王国维在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方面既采取了平行比较的方法, 然而更多的是采用了“阐发研究”的方法。他在美学上的阐发研究既有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阐发中国传统美学和文论的成果, 又有用西方现代哲学和美学理论阐发中国传统文学的成果。而后一种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性影响。他的《红楼梦评论》是系统采用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阐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较早范例。杨周翰在总结20 世纪初叶以来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时曾评论说: “用西洋输入的理论来阐发中国文化和文学”, 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潮流, 因为它是真正做出成绩来的潮流”。这种阐发研究“应当算做‘中国学派’的一个特点”。37 而在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领域开创这种阐发研究的正是王国维。这种阐发研究不仅展开了中西学术思想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而且在传统文学研究注重考据或者妙悟式的方法之外,把作品作为作者人生体验的一种符号和象征系统, 用推理的方法阐释其中普遍的人生意义和价值38, 从而开了我国自上而下的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先河。从学科发展来看, 王国维用现代美学观点和思辩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文学艺术, 还开辟了有中国特殊意义的文学艺术“审美论”。这种审美论虽然在看待文学艺术的性质、特征和价值上有一定的局限性39, 但是它极大地开拓了传统文学艺术研究的疆界, 明显提升了传统文学艺术研究的思维水平, 并有力地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 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而且, 这种文学和艺术研究中的审美论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个学科——“文艺美学”, 我们在今天几乎所有的文艺美学论著中都可以看到王国维的深刻影响。

    
    
    ① 聂振斌的《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在评析了诸种关于中国美学现代第一人的说法之后指出: “事实上, 中国之有‘美学’, 实以王国维为最早”, 并把他的美学称作是中国近代美学(1840 —1949) 的“第一块基石”。见《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第15 页。
    ②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集》第3 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 第40 页。
    ③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38 —39 页。
    ④周国栋在《为“中学”寻找价值依据———王国维学术观的一种新解读》一文中指出: “王国维和国粹派在学术立场上非常接近, 王国维的学术观即是在章太炎、邓实等人论学言论基础上的引申, 他们所使用的话语也实出一种系统。”见《中国文化研究》2002 秋之卷, 第151 页。
    ⑤叶秀山:《王国维与哲学》, 《中西智慧的贯通———叶秀山中国哲学文化论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第242 页。
    ⑥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36 —39 页。
    ⑦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8 页。
    ⑧宗白华认为: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在于, 前者偏重于感性形象, 多为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 后者偏重理性, 多为哲学体系的一部分。详见《宗白华全集》第3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 第392、592 页。李泽厚、刘纲纪也认为: 中国美学“常常是对日常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的经验性总结”, 详见《中国美学史》第1 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 第13 页。
    ⑨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41 页。
    ⑩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31、32 页。
    11 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 “现代性”辞条,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630 页。引文译自英语原文, 参考了书中的汉译。
    12 杰罗姆•斯托尔尼兹: 《“审美无利害性”的起源》, 《美学译文》(3)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第17 页。
    13 王国维:《脱尔斯泰伯爵之近世科学评》,《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451 —452 页。
    14 王国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321 页。
    15 详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文集》第4 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 第389 页。
    16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1 卷, 第14 页。
    17 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1 卷, 第11 —14 页。
    18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1 卷, 第9、16 页。
    19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1 卷,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 年, 第2 页。
    20 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 工人出版社, 1988 年, 第14 页。
    21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158 页。
    22 “无用之用”以及类似的说法在《庄子》中多次出现, 例如: “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桂可食, 故伐之; 漆可用, 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第四》,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第1 辑, 中华书店, 1982 年, 第186 页。
    23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1 卷, 第5 页。
    24 关于中国现代美学中的审美功利主义问题的论述详见拙文《中国现代的“审美功利主义”传统》, 载《文艺研究》2003 年第1 期;《新华文摘》2003 年第5 期。
    25 详见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31 —32 页。
    26 王国维说: “老子说无为而常着眼于由无为而来之有为; 列子亦说有为, 而其说之所趋, 竟全归于无为。……老子于其无为自然说之中, 尚寓积极的理想; 而列子则消极的也, 无理想的也。老子多忧时慨世之精神; 列子多厌世遁俗之思想。故老子多说反言的真理, 教人以处世之道; 列子惟一意以求解脱而已。在老子, 则现在社会尚为一关心之对境, 其矫激之言, 毕竟由以道济世之成而出”。见王国维《列子之学说》,《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178 —179 页。
    27 王国维:《列子之学说》,《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175 页。
    28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39 页。
    29 王国维:《孔子之学说》,《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146 页。
    30 蔡元培:《哲学大纲》,《蔡元培全集》第2 卷,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第340 页。
    31 朱光潜:《谈美》,《朱光潜全集》第2 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年, 第6 页。
    32 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157 —158 页。
    33 参见李泽厚《华夏美学》, 载《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年, 第403 —404 页。
    34 王国维:《哲学辩惑》,《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5 页。
    35 叶秀山:《王国维与哲学》,《中西智慧的贯通———叶秀山中国哲学文化论集》, 第249 页。
    36 王国维:《教育偶感四则》,《王国维文集》第3 卷, 第64 页。
    37 杨周翰: 《比较文学: 界限、“中国学派、“危机和前途》,《镜子与七巧板》(杨周翰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 第7 —8 页。
    38 参见温儒敏《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第7 页。
    39 详见拙著《走出审美城》(东方出版社, 1999 年) 第2 、8 章。
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