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评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对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进行评介,探讨金融经济学所面临的困境、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不足及行为金融学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理论的优化路径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融经济学;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行为金融学;评述

  纵观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阶段、金融经济学阶段和行为金融学阶段(吴金鹏、张谊浩。2004)。其中,金融经济学阶段以来的投资者理论都属于现代投资者行为理论阶段。在现代阶段的理论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分析工具主要包括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学。本文旨在对主要工具予以评介。并指出不足之处和研究我国投资者行为的现实思考。

  一、金融经济学及其困境

  在金融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投资者被假定为标准的“经济人”,即具有完全理性。这种理性投资者不但具有理性意识和理性能力,而且具有行为理性和知识理性;同时,投资者主体既符合个体理性,也符合集体理性.并且存在交互理性(interactiverationality),即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作为现代西方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金融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理想化的假定基础之上,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和不完全的解释力。

  (一)金融经济学遭遇理论悖论  
  仅仅考虑“聪明人”的行为来形成资产价格从而导致“有效市场假说”的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却遇到了两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悖论”——“格罗斯曼一斯蒂格里兹(Grossman—Stiglitz)悖论”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现象(张圣平.2002)。

  1.“格罗斯曼一斯蒂格里嚣悖论”。在完全竞争的证券市场中,如果资产组合产生财富的随机性仅仅来源于证券未来收益的随机性(一个维度的不确定性)。则完全揭示的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不具有稳定性,甚至是不存在的。因为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交易者是价格接受者,他们的个体行为不影响市场均衡价格;如果均衡价格完全揭示私人信息,那么交易者都有“搭便车”的动机,即不愿意自己搜寻有成本的私人信息,而只想从价格中推测信息。如果多数或全体交易者都不愿搜寻私人信息.只等待从价格中推测信息时,价格根本就没有什么私人信息可以汇总和传递。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存在一个稳定的均衡,因为价格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未来收益的随机性会诱导交易者产生一种搜集信息的“天性”.以尽量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期的精确性。当价格无私人信息可传递成为共同知识时,也是由于竞争性假设,个体行为不影响均衡价格.同时叉具有搜集私人信息的动力(特别是搜寻成本不太高时)。希望提前知道价格的未来走势,获得信息报酬。故无私人信息的均衡也是不稳定的。这就是“Grossman—Stiglitz悖论”(Grossman。1976,1981;Grossman&Stiglitz,1976,1980)。

  2.“精神分裂症”现象。“精神分裂症”现象首先由Hellwig(1980)提出。在理性预期框架下,交易者拥有较高的视野和智力,他们知道均衡价格反映信息.所以在自己的决策中,努力利用价格中包含的信息.其赖以推理的先验信念是之间的联合分布。因此,交易者关心私人信息与价格及证券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探询私人信息和价格变化的不同规律。这说明交易者并没有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对价格所产生的影响。也正是不同交易者(风险偏好、先验信念不同)对信息的反应不同,才使不同的私人信息反映到价格之中,得到汇总和传递。但在完全揭示的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理论中,叉假定他们忽视自己私人信息对价格的影响,仅注重价格中包含的信息。如果多数交易者不重视自己的信息,价格汇总私人信息的程度就会降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很难把信息完全揭示出来。基于有限交易个体的证券市场中,每个交易者对价格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竞争性假定下,他们又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不合乎逻辑的问题集中于每一个交易者身上,致使他们好像患了“精神分裂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