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经济失衡与我国的对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论文关键词]国际收支 经济失衡 经济建议

    [论文摘要]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正经历着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与此相对应,石油输出国、日本和我国出现了经常项目顺差,其中我国的双顺差尤其引人注目。本文将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建议。
  
  
  一、引言
  全球经济是否均衡可以通过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得以反映。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状况,是贸易和投资以及其他国际经济交往的总和。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通常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两类不同性质的交易。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通过自主性交易就能实现基本平衡,那么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则为失衡。
  
  二、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分析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术界对此的讨论及相关文献也越来越多,各有各的观点。其中在2005年美国UC Berkeley的著名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做过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他认为可以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归为四个主要的观点。第一种强调了美国储蓄率太低对经济不平衡的贡献。第二种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因不是美国储蓄率过低,而是因为美国经济增长非常有活力,投资环境好,全球资本自愿流向美国。因此不需要担心目前经济失衡。第三种观点认为东亚国家储蓄过度、内需不足是失衡的主要原因。第四种则强调了东亚国家和美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了当前经济现状。美国是全球巨大的商品和金融市场,因此东亚国家可以将商品出口到美国。与此同时,资金也可以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获得很好的运用。另一方面美国也依赖东亚国家,美国消费需求旺盛,但储蓄率偏低,需要东亚国家向其提供巨额资金以弥补经常帐户逆差。
  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全球经济失衡、国际收支不均衡的原因。但是单从某一个角度看都是不完整的,必须综合起来才可能比较全面地解释当前的国际经济现象。
  
  三、全球经济不平衡的可持续性分析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状态能否继续持续下去关键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美国是否会继续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借钱,二是后者是否愿意继续借钱给美国。如果美国会继续借钱,那么其他国家的决定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风险与回报。这里,外债余额占GDP的比例有多高是一个较好的技术指标。债务余额是经常项目逆差的累积,前者是后者的积分。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增加,90年代头几年有所好转,但以后又进一步恶化,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也迅速增加。从历史上来看,澳大利亚的外债余额占GDP之比曾经达到60%,爱尔兰为70%,而目前美国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因此,尽管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占GDP之比已经很高,我们还是不能确定说这种逆差已经不可持续。关键在于其他国家是否愿意继续购买美国的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从而为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提供资金。如果答案肯定,那么这种不平衡状态是可以维持下去的。
  此外,当前国际金融安排存在一种内在的限制美元下跌的机制,从而约束着那些持有美国资产的国家。其原因在于美国持有的海外资产都是以外国货币计价的,而外国持有的美国资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下跌,美国所持有的海外资产自然升值,相反外国的美元资产持有者将遭受损失,这当然是持有者所不希望看到的现象。
  对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方可以分为四部分。一是东亚地区。在经历了疯狂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认识到必须通过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储备,以保证经济安全。不过只要有了安全感,这些国家就会停止追求贸易顺差,表现出贸易顺差的短期性。二是日本。目前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居民储蓄率也在下降。企业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储蓄大于投资且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不过我们可以预测当日本经济走出长期低迷后,投资必将更加活跃,其经常项目顺差也会随之减少。第三个是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输出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激增。最后是我国。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集中表现为“双顺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为顺差,而且已经持续了十几年。这样的国际收支格局是不正常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正常的格局应该是经常项目的逆差与资本项目的顺差并存,东亚国家过去和现在都是这样的走势。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