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民族主义情结与民族银行业的未来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4
一、崇洋情结已经渗透到各个角落,不仅仅是时尚、而且成为价值趋向。仍然是不发达,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外债还是惟一可以依赖的途径。
我们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遭遇的苦难,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银行业发展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了。
同时银行业对目前本国政府、企业、居民个人而言,不仅仅提供更为便捷的支付、清算、结算、汇兑、信贷融资等功能,更为主要是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都可利用金融产品把任何一次性的大开支尽量去摊平,让这种大开支不至于把一个政府、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家庭拖垮。如果没有“最大限度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国银行业”,短期巨额支付所能带来的冲击会是很致命的,人或者国家的自主权在短时间内会很容易被牺牲。上面刚讲到的那2亿两银子以及后来的4.5亿两庚子赔款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清政府最后破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
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英国能否建立起18、19世纪的大英帝国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必须承认金融发展为英国从17世纪末开始崛起提供了力量。在1700年之后,英国政府大举国债,在18世纪中,其国债最多时大约是当时英国国民收入的两倍,英政府每年要用近一半的财政收入来支付国债利息。按照当时英国2%至3%的国债年利率推算,那时它的总负债差不多是其财政年收入的15到20倍。换句话说,那时英国政府的负债程度远比庚子赔款之后的清政府严重,是后者的两倍。然而,晚清政府被这些债务拖得破产,而债务负担相对更严重的英国不仅没破产,反而在那之后变得更强大。
我们再有个疑问?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和金融一体化呼声最强烈的美、英、德、法、日等国都能够保持母国金融业的本民族化?再看看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泰国,我们清晰的可以看到银行业“国际化”带来的灾难和付出的代价!
(四)银行业改革不能简单的复制汽车、家电等工业改革。银行生产的不仅仅是一辆性能价格比的汽车或者一台电视、冰箱。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呈现技术、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特性,产品基本是可以被贸易的、也是可以被贴牌的,当然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将研发、生产、营销进行完全分割的,所以生产企业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是可以在时间、空间上被细分。而银行缺不然,它的研发、生产、销售是精密相联的,是一切以一个特定区域、特定客户为特定对象进行的,更多的产品不是“流水线”下来的,更多产品研发是不能拷贝、也不能通用的,必须要适应服务对象的文化、习惯、嗜好、行为等等,因此更多体现为个性化产品,而更多产品是通过一系列总体解决方案来体现的,试想一想花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