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声音的出现对纪录片产生的影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2-24
内容摘要 
默片时代(1895-1929年)的34年中,电影的镜头语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镜头语言体系。 
但是声音在电影中出现了,在有声片初期,人们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的语言上,剪辑的节奏被打乱的一塌糊涂,默片时代的镜头语言体系被搁置一边。 
声音的出现打破了默片时代的平衡。在有声片初期的几年里,几乎是语言主宰了画面。由于声音在电影中不加节制地乱用,电影“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纪录片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隐藏在电影声音汹涌攻势背后的强大力量是什么?以吉加•维尔托夫为代表的一批纪录片作者开始对电影中的声音做出试验和探讨。让对白、旁白和音乐摆脱传统戏剧模式的束缚,沿着纪录片电影“真实性”的原则进行发展。 
如何运用电影中的声音成为了有声片初期纪录电影人探讨的焦点问题。究竟声音的出现为纪录片带来了些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是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吉加•维尔托夫、弗拉哈迪、格里尔逊
“具有文献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影片称为纪录电影。”
“1926年一月约翰•格里尔逊在一篇发表于纽约《太阳》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1926)的文章里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 ① 
纪录片就这样被定义下来。 
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或真实情境为表现对象,在此基础上加以选择和组接以表达作者思想的一种影片类型。 >
实际上,纪录片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诞生的。从1895年12月28日,卢米艾尔兄弟拍摄的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的上映就代表着纪录电影的诞生。卢米艾尔兄弟的两位摄影师所拍摄的影片确立了世界纪录电影未来发展的两大趋势:蒙太奇电影和汇编电影。 
由于首次放映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卢米艾尔兄弟开始将他们的事业面向全世界。在世界各地拍摄影片素材,再到世界各地巡回放映。电影事业在短短的几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镜头有时并不能让观众理解影片的内容,于是讲解员出现了,他们站在银幕旁对影片的内容进行介绍,这就是日本人所称的“辩士”,而这种讲解也就是旁白的雏形。“辩士”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体现了观众对电影中的有声语言渴望的呼声。五年以后,每本拷贝的长度发展到了五至十分钟,由于放映时间的增长,故事片的产量大幅度增加,“辩士”逐渐被影片中的字幕所取代。
在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和研发有声电影的同时,无声片时代的纪录电影人们却努力地使纪录片的电影语言趋于完美。这种语言体系并不仅仅作用于镜头与镜头之间,也使解说字幕成为影片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它起着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作用。此时出现了一批像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一样的无声片时代纪录片的巅峰之作。在这些部影片中字幕、镜头和影片内容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字幕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解说体的文字,它成为了影片整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1927年10月6日,华纳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美国人将对白和旁白带入了电影。敏感的批评家和一部分电影导演对电影的这位新成员产生了不安的抵触情绪:只有当视觉首当其冲的占据其领衔位置时,电影才成其为电影。声音的出现必然牵引观众将注意力转向电影这位新的成员。他们的这种疑虑并非没有根据,《爵士歌手》不仅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华纳公司,并且使全美所有片厂在两年内全部转向拍摄有声片。任何变革都会对产生腹面影响,有声片的出现也不例外,有声片初期美国的电影市场一片混乱:剧作为突出声音的表现而编出冗长的对白、默片明星因为发声障碍而被淘汰、剪辑的节奏被对白和音乐打乱得一塌糊涂……虽然如此,电影依旧步入了它的有声片时代。
有声片帮助美国电影走出困境,但百老汇的戏剧业也因此乘虚而入,利用有声片中的语言和音乐将戏剧的美学观念侵入电影。百分百对白片和百分百音乐片大量涌入影院,这些都造成了电影在美学上的倒退。有些纪录片导演也开始利用“语言”这种噱头谋取利润,于是产生了一批如“黑暗的非洲大陆的最早的有声电影《刚果利拉》”这样的纪录片。电影“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纪录片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了低谷。
大部分的纪录电影人没有逃避声音的出现,而是直面它,探讨电影声音出现为什么会对电影美学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一部分纪录电影人开始认识到,戏剧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强大力量,是它主宰着电影声音逐渐奴役电影。由于对白和旁白具有接近于文字的叙事能力,戏剧舞台上的情节可以轻易地搬上银幕,于是电影就变成了传播戏剧的一种工具。
一部分人意识到:电影声音具有区别于戏剧台词和小说文字而独有的特性,它是必须与镜头结合的。只有结合了电影的其它元素它才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为电影中的声音。 
电影的照相本性决定了电影是对真实的揭示,由此可见纪录片是最接近电影本体的一种电影类型。纪录电影人开始在纪录片中对声音做出种种尝试,希望让电影声音摆脱戏剧语言的束缚,推动发展和完善电影美学,使之真正成为电影大家族中的一员。
无声片早期的纪录片:
早在卢米艾尔兄弟时代电影就体现了它在声音方面的需求与渴望:“辩士”的出现、影片放映时钢琴的伴奏,虽然都只是当时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噱头,但它们却从侧面告诉了我们没有声音的电影是不完整的。电影需要声音,电影观众也需要声音。 
早期纪录片时代的多数作品都给我们揭示了纪录片在许多方面潜在的作用。正如艾里克•巴尔诺所说的一样:“《工厂大门》即后来称之为产业电影,《与会者的到来》是报道记者,《金边的象队》作者宛如导游员,《扯下西班牙旗》的作者则成了战地宣传员,《鹰舞和手杖舞》可算是民族风情片……”②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这些纪录片发展的可能性都是需要声音的,它们需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需要声音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做出解释和说明。 
无声片末期的纪录片: 
纪录片作者并没有因为“无声”而停止探索,导演们利用字幕对影片进行解释说明。 "
20世纪20年代,无声纪录片到达了它的巅峰时期,电影作者对字幕的使用技巧也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字幕已不在只是仅仅用于解释影片的内容,它成为了电影的一个元素,它不仅可以诠释影片的画面,还可以调节影片的节奏,甚至起到结构影片的作用。 
《北方的纳努克》(以下简称《纳努克》)是无声电影史乃至整个纪录电影史上一部重要的影片。从影片导演弗拉哈迪对字幕的使用可以让我们了解字幕在无声纪录片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措辞巧妙,用字简洁”埃里克•巴尔诺是这样评价《纳努克》中的字幕的。《纳努克》中除了几个配合全景镜头而交代全貌的字幕其它字幕极少用于解释影片内容,这部影片中的字幕大多都起着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作用。 
“且慢,还有一件事”这种以第三人称形式出现的字幕既没有体现影片内容也不是对影片的解释说明,它是作为影片中“造冰屋”一场中内容的一个转折而出现的。这个字幕将此场戏一分为二,让观众不至于因前半场的平铺直叙而感到乏味,用字幕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利用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一同参与到纳努克家族的探险中去。而“要做一名像父亲那样优秀的猎手”这段字幕则是作为造冰屋和小纳努克练习射箭两个场景之间的转场而出现的,它的作用是让两个场景之间有平缓的过度而不至于跟不上影片内容的发展。这种类似作用的字幕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字幕已不知不觉在无声片末期的纪录片中超出了字幕出现初期对镜头进行解释说明的作用。字幕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