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化论文大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10-15

  历史与文化论文篇一:中国历史与文化期末论文

  读罢孙文泱老师推荐的唐鲁孙写的《中国吃》,深刻的体会到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看来吃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头等重要的,对于吃,我们中国人也是非常讲究的。

  就先拿吃饭的地界儿来说吧,我们现在都管吃饭的地方叫饭馆儿,其实在北平那可分得细着呢。分为饭庄子,饭馆子还有小饭馆跟二荤铺。所谓饭庄子,全有宽大的院落,上有油漆整洁的铅铁大罩棚,另外还得有几所跨院,最讲究的还有楼台亭阁,曲径通幽的小花园,能让客人诗酒流连,乐而忘返;正厅必定还有一座富丽堂皇的戏台,那是专供主顾们唱堂会戏用的。这种庄馆,在前清,各衙门每逢封印、开印、春卮、团拜、年节修禊,以及红白喜事、做寿庆典,大半都在饭庄子里举行,一开席就是百把来桌。1饭馆子的规模就要比饭庄子的小得多。北平的饭馆子以成桌筵席跟小酌为主;虽然也应外会,顶多不过十桌八桌,至于几十上百桌的酒席,就很少接了。最后一种就是专卖小吃,不办酒席的先饭馆和二荤铺。

  如今在北京,饭庄子已经很少见了,虽然还叫做饭庄,像晋阳饭庄,东来顺饭庄,仿膳饭庄,但是经营规模肯定没有北平时饭庄子的规模大。当然现在也极少有人家红白喜事,做寿庆典开百把来桌席了。要是论有戏台“唱堂会”,北京倒是有不少地方都可以,像大宅门,白家大院都定时的有演员演出,为顾客在用餐的同时提供娱乐,但是是否能算得上堂会就不得而知了,我认为如果按堂会的旧释——旧时家里有喜庆事邀请艺人来举行的演出会,那就肯定不能算,第一,堂会的举办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欣赏对象自然也是家里的成员。而现在坐在台下的食客们来自各个地方不能称之为一家。第二,堂会是邀请艺人来演出。而现在演员们大多都是本家饭店长期聘用的,算不上邀请。因此我们也只能勉强称之为“堂会”。(转载于:左右,鹅儿村和金砖村坐落其上。这两座山都是形成凹凸状山形,被阿蓬江隔断。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造就了龚滩古镇特有的簇群关系

  (2)划定迁建范围

  迁建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对于古镇中所有建筑物不可能一一保留,应当有所选择地进行迁建保护。所以在规划中应当首先明确原镇区的迁建保护范围。舍弃那些近期搭建,建筑年代较近,保护意义不大的建筑。对重点建筑和街巷空间进行归类整理。龚滩的迁建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龚滩老街长约1.2km,但并非1.2km全场都极具保护价值。比如老街中有一个基本废弃的工业铁工厂,属于解放初期的建筑。无论从建筑质量或者是历史意义都不具备保护价值。因而,在迁建规划中应当舍弃。划定迁建范围,能把有限的建设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有助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3)新址选择

  新址的选择是确保迁建保护能否切实有效的基础。找到一处自然地貌、气候等条件和古镇原有环境类似的地方,对于延续古镇原有山水环境至关重要。龚滩的保护价值在于它独特的城镇风貌,城镇建筑空间与山水的呼应、共生关系。古镇与山、水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如果新址的选择脱离了这个前提,保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龚滩搬迁新址距古镇十几公里,新址场

  地坡度周边自然环境与旧址都极为相似。

  (4)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在“区域发展”的系统观、综合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保护和利用龚滩古镇的文化古迹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和老街风貌,开发形成良好的旅游资源体系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城镇经济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开发带动镇区服务业和旅游产品加评一业带动整个镇区的经济活力与社会活力,反过来促进古镇地方特色和地方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在严格保护和控制古镇形态格局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用地形成绿化控制带,使城镇成小组团带状发展创造与传统形态协调的新型的城镇空间加强环境保护规划改善工程设施规划,促进城镇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五、怎样完善保护古镇资源

  (一)、自然环境的保护

  1、保护整治建筑

  建筑的保护整治是名镇保护的重要内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是名镇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忆,集中体现了名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迁建保护中应对镇区原有建筑分类整理,按照历史年代、建筑质量、保存状况、产权归属等一系列的标准,对建筑进行分析鉴定,一一登记造册。就鉴定分析的情况确定保护等级。划定需要原样搬迁保护的建筑、异地重建的建筑等。龚滩由于历史上水、火及人为因素等灾难的影响,龚滩镇上曾经繁盛一时的庙宇建筑,李氏牌坊等全部毁于一旦,保留下来的仅为居住建筑和宫庙、祠堂建筑。从建筑年代来讲,包括了明末清初的建筑西秦会馆和三抚庙,老街中保留了较多的清代民居建筑,其中还混杂了一些民国以及解放前的建筑。保护的同时,继承和发展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丰富了古镇的历史内涵。

  2、保护街巷空间

  名镇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历史城镇传统风貌的最直观的反映,是人们体验历史风貌的主要通道。在水乡村镇中还包括河道及沿河街道等类型。街巷空间的保护除了保证镇区原有街巷、河流的格局不被破坏外,还应保证街巷空间的尺度,即指街巷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的高宽比;街巷立面的形态材料、色彩的同一性,连续性;街巷铺装等。同时,应对古镇中保存较好的植物树种统一考虑。龚滩老街

  在迁建规划中,不光要注重对老街建筑的保护,还应确保迁建后的龚滩新镇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不受破坏。迁建中可以对重点节点的高差关系作详细的记录,在新镇复原中尽量照顾原有高差关系,局部地方可以通过少量的填挖以创造与原镇区一样的地形条件。龚滩老街的石板路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龚滩的每一块石板路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老街的历史正是在这些高高低低的石板路上缓缓流动。迁建过程中,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考虑利用原地材料。龚滩古镇另一个特点就是,老街中保留了几十颗树龄上百年的黄桷树。黄桷树与山水、古镇建筑共同构成了龚滩特有的人居环境。对古树的保护也应作为迁建保护的重要部分。在迁建的过程中,既要延续历史文脉又要通过迁建整合梳理古镇环境,充分做到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二)人文环境的保护

  1、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

  古镇的人文环境是构成古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方面的保护同样不能忽视。龚滩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延袭至今。尤其是当地以阳戏灯、马马灯、薅草锣鼓、摆手舞为代表的戏曲、歌舞,充分反映了土家、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些艺术形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管是劳动、娱乐、婚丧、喜庆都离不了它。历代文人墨客也多会于此,吟诗、作词、绘画、赋文,给古镇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传统工艺的继承发扬

  古镇的传统工艺技巧,生动地反映了历史遗存和地方文化传统。从另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古镇的魅力。如果能在新镇搬迁建设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的功能构成,势必为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起到较大的帮助。龚滩古镇具有特色的手工业是各类农产品如绿豆粉、红薯粉、挂面、豆皮等加工作坊,其运营操作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作坊面积大都为十几平米,基本上位于住宅和临街店铺内。直到现在,龚滩人都习惯以绿豆粉为早饭招待各地的旅游者。因其独特的工艺手法,老街上的绿豆粉作坊也吸引了不少旅游者来参观(如图4)。另外,藤编手工艺也是龚滩比较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新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特有的产业,合理布局,促进新镇的良性发展。

  3、科学地发展旅游业

  历史与文化论文篇三:中国历史文化论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领土,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革,台湾仍然与大陆血水相依。中国近几代的领导人领导者大陆做出了许多努力,以便实现台湾的回归。虽然这仍然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但两岸关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最近几年,相信未来的几年两岸将会达成更多的共识,有更多的良性互动,也将出现更多值得期待的历史机遇。

  1.两岸关系2013年所取得的进展

  2013年,两岸政治关系与政治互动取得新进展,集中表现在国共两党高层互动频繁、一中框架认知更加明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正式启动、岛内绿营与大陆互动增多等,这些也是两岸关系逐步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国共两党高层的多次会面,取得重要共识。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先后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及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等会面,成为两岸关系的重要进展。在这几次会谈中,习总书记提出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推动解决两岸政治分歧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双方就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可以说,一年之间“习连会”、“习吴会”与“习萧会”的实现,进一步增进了两岸的政治互信,推动了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会面,并就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初步达成共识。201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印尼巴厘岛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之后,与台湾方面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进行了简短寒暄。这是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公开会面与对话,还初步达成了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与建立常态性沟通机制的共识。这是2013年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重要突破,必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历史记录。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正式启动,2013年堪称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元年。近年来,“由经入政”或“亦经亦政”,逐步破解政治难题,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推动两岸政治对话的重要主张。今年2月27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从民间先行,由两岸智库就政治领域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

  探讨,逐步累积共识。这一主张获得台湾有关方面的善意与积极回应,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吴伯雄均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于是开展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就成为201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之一,并取得重要进展。一年来,不论是在沈阳召开的第22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还是在杭州召开的第7届两岸发展论坛,或者其他有关两岸关系发展议题的研讨会或论坛,政治议题均成为讨论的重点与焦点。尤其是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则是在大陆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相关机构包括岛内带有绿营色彩的研究机构共同举办、集中讨论两岸重要政治议题的研讨会,也被定位为海峡两岸民间多方政治对话的新平台,对推动未来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促进两岸政治和解、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