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 联系质疑——论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文言文在中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引言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_个重要课题。“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串讲式教学,存在窄化教学内容、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等弊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下面我就从文言文的内容特点和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熟读法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

  三、联系法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可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2.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也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其难句、难段也就不难了。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