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议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综合性农书中的第一部,其余集资是元代王桢《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及清代《授时通考》。就其成书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而言,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农书。尤其使后人感到迷惑的是,何以这么一部巨著,偏偏产生在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而在它之前统一强大的汉代和之后的盛唐却没有产生像《齐民要术》这般的巨著?

北魏政权是继承着三国晋的分裂紊乱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由鲜卑拓跋这个游牧射猎族统一了黄河流域而建立起来的。鲜卑拓跋之所以自北而南地迁移,主要是南方的新牧地牧草远较北方牧地为肥沃,这是求生存和发展的驱使,理所必然。为什么恰在这个期间南下,则不能不考虑气候条件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气候经历着颇有规律的冷暖交替变化,大体上约为三四百年为一个周期。秦汉统一的400年间,是中国气候变暖期,汉武帝改造“上林”苑,把南方的植物如:“卢橘夏熟,黄柑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葡萄……”(司马相如《上林赋》)等等都移植到长安来,为现在所不能想像。在这种条件下农耕完全可以向北扩充,但这种扩种不是在无人区垦辟,而是向牧区扩展,改牧场为农田,这当然引起农牧两族双方的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汉族虽然取得胜利,在西北和北方建立起军事屯田的农耕地带。为了防止北方牧民的南下,一方面筑起长城,作为阻挡铁骑南下的障碍,另一方面从此背上了养马的负担。汉族的农业本来只需养牛不需养马,但为了与匈奴的对抗,不得不大规模养马,唐宋都不例外。汉族丰富的养马经验,严格地说是军事需要的结果而非农业的成果。所以一旦汉族和游牧族的融合完成,矛盾结束,养马业也就很快衰落。

三国以前,长期的并不稳定的农牧民族相处,带来内部的腐化分裂,招致了游牧民族的不断骚乱不侵,而导致这种冲突的客观自然条件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三国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这段时间恰也是中国气候由暖转冷的时候,不能认为只是巧合;在这段为期300多年的期间内,北方的年平均温度较现在下降了约摄氏1.5度,年平均温度每下降摄氏一度,北方的草原将向南推移几百里之多,鲜卑拓跋正是觊觎南边的水草肥美而侵占了广大的黄河流域土地。一旦建立起统一的北魏政权,便陷入了强大的汉族农耕文化包围,这使北魏政权认识到,要统治好汉族,必须发展农业,起用汉族士人作文官。定都平城以后,农业的重要性日益明显,鲜卑贵族也逐渐转化为地主,有意于兴农求利,不愿继续停留在畜牧业,这导致畜牧业退居成次于农耕的行业。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更是这种汉化的有意识的进一步措施。为了恢复和发展被战争破坏了的农业,除采取均田制等政策措施外,总结农业历史的经验,辅以农业技术的推广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正是在这种条件的推动下,曾任高阳太守的贾思勰写成了不朽的《齐民要术》。

我们可以从《齐民要术》这部书的内容结构,看出农耕的汉族和畜牧族交融的痕迹。先看《齐民要术》的卷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相牛马及诸病方法;养羊第五十七;养猪第五十八;养鸡第五十九;养鹅鸭第六十;这是全书的畜牧部分(还有养鱼第六十一因包括水生植物在内,不计在畜牧内)。按其标题的次序看,牛在马和羊之前,体现了农耕是重点,猪退居牛、马、驴、骡、羊之后,也反映了北方农业的特点。但如按叙述文字的内容和数量来看,情况发生了颠倒,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叙述马的字数占全部畜牧字数的45.45%,羊占25.75%,马和羊合占71.20%,是绝对多数;牛的字数仅和鸡鹅鸭一样,只各占6.06%,猪居末位,仅3.93%。因而按字数的次序是:马、羊、牛、鸡、鹅鸭、猪。驴的饲养方式和马相似:“驴,大都类马,不复别起条端”一笔带过;骡则只有极短几行字带过。对马的叙述,着重“相马”,相马的目的在选挑善于奔跑的军马,如什么样的马,日行五百里,什么样的的马,日行千里之类。相马的内容都引自汉代的《相马经》,饲养和治病部分则为《齐民要术》所增加。养羊的内容也很丰富,其中制作毡,酥酪和干酪的方法反映了牧民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把畜牧和种植合起来看,则种植业的比重远超过牧业,二者约成79.01:20.98之比。笔者感到这个比例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北魏时期汉族和游牧族融合中,北魏统治阶级采取汉化和重农政策下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此后中国的重要农书中,马都从农书中分离出去,以专书出现。像元·王桢《农书》,畜养篇的内容甚少,并把马虚立于牛之前,说:“今农家以牛为本,虽以马为首,略叙于此。”一笔带过,正式从养牛开始。徐光启《农政全书》和清《授时通考》虽也引用了《齐民要术》等的大量历代马的资料,但它们的性质与《齐民要术》完全不同,不是反映明或清代的情况,只不过是历史文献的摘录而已。《农政全书》的真正贡献是新增了非常有价值的淡水养鱼和养鸡的经验和养蜂、治狗的处方等。魏太武帝灭夏后曾在河西建立大牧场,养马200万匹,牛羊无数;孝文帝迁都洛阳,建河阳(今汲县)牧场,养军马10万匹,又每年从河西牧场选马,先送到并州牧场,过一段时间再迁到河阳,使之逐渐适应内地风土。所以《齐民要术》时所录的养马相马经验是实用的技术,完全不同于后世农书的照抄古书。



北魏的统治是与南朝相对峙,所以《齐民要术》的叙述只限于黄河流域,但也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得南方农业的一些情况,将其专列为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其中所提到的如苕子,蒋(即雕胡)等都很有价值。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北魏在异族统治下却写出了像《齐民要术》这样的名著,而南朝为人文精英会聚之,却出不了一本农书?我想,历史地看,南方的农业虽然起步甚早,河姆渡与裴李岗几乎同时,但因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少,不赖农耕,也可给食,延缓了发展。(还有一个现在无法解答的原因是南方良渚文化的突然中断,楚文化的成就尚未揭发等,这里暂不提它)。秦汉大统一以后,北方已有两千年的文字使用历史,而南方在司马迁的笔下还是地广人稀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生活。缺乏如北方那样的丰富农业经验和历史文献的积累,即使要写,也不可能像《齐民要术》那样的旁征博引。但这仍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应到南朝本身去找。南方是从三国吴开始,加快了开发,东晋至南朝,又大大加快了步伐,无论从哪方面看,南方的农业特别是水利建设和水稻生产,已甚为发达,超过了北方。这得力于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的农业技术,和100多年下来的建设,人口增加了,新兴的城市也不断出现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高了寄生在农民身上的上层贵族和士族的生活水平,谢灵运的《山居赋》所描绘的庄园农业(今浙江绍兴)之兴旺,即是很好见证。反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北魏在长期战乱后,农业的困境在《齐民要术》中却有明显的反映,突出之点在缺少肥料,在《齐民要术》中大田轮作都没有施肥,强调深耕多次中耕而不讲基肥追肥。只有蔬菜作物和大麻才讲述施肥,蚕矢成为重要的肥源,甚至连陈墙土都要利用起来,所以特别重视轮作和绿肥的应用。通常人们都把《齐民要术》所讲的强调轮作和使用绿肥,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在当时是出于 不得已的挖掘潜力的措施。南方则人多猪多,人畜粪也多,文献表明都作了充分利用。南朝的上层建筑如文学艺术佛家哲学以及医药科技都很发达,它们都是由农业支撑喂养起来的,但是贵族和士族们的生活奢靡享乐,精神玄虚避世,或寄情山水,闲适优逸,对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可说毫无体会。更谈不上写什么农书了。而农民的生活则在贵族寺院等的重重盘剥下,难以为继。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是农业愈发展,愈培育了光辉的上层文化,上层统治阶级愈容易陷于奢靡享受。他们从不去关心农业生产却对农民追索不已,沉重的压迫,招致了官逼民反,最终以农民战争结束旧王朝的统治。反之,新建立的王朝,面临农业破坏,农民流离失所,百废待举的困难局面,则非常注意从安抚农民,恢复农业做起。这就是为什么南北朝对峙中,北魏产生了像《齐民要术》这样的农学巨著,而作为农业远较北魏发达的南朝,却不见有农书问世的原故。强大的唐朝也没有产生足以昭垂后世的重大农书,留给后代,似乎也是出于同一规律,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