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城市交通政策回顾与我国城市交通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3

  论文关键词:回顾;城市交通政策;叠合发展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与部分发展较快的城市较为重视交通政策的规划、设计与研究,而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也处于一个敏感而关键的历史时期。论文对二战以后英国、美国、日本(东京)的城市交通政策的背景、导向、具体措施以及相关评价进行了回顾,并将其50左右的发展分解为自由增长期、矛盾显露期、协调渐进期与优化整合期4个阶段。最后分析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并认为部分发展较快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与交通政策的规划设计正呈现出“叠合”式的特征。

  1 背景

  我国的城市交通正处于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阶段:城市快速集聚与扩张,交通设施高速建设,机动化迅速提高以及国外最新规划理念与交通工程技术的引入;同时,快速机动化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技术障碍、机制约束等都使城市交通的有关规划与决策变得愈加困难。因此,全面地回顾国外城市交通政策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国内的城市交通环境与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加以判断,从而支持相关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

  2 英、美、日城市交通政策回顾

  2.1英国城市交通政策(1950~2000年)

  1950~1970年英国城市发展的重点为战后复兴建设。该阶段城市交通关注的主要问题为引导城市发展与缓解干路网拥挤。总体上,该阶段的政策导向更倾向于道路建设。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被认为是英国城市交通战略导向的重要分水岭。总结战后交通政策,普遍认为原交通预测过高,从而引对设施建设效果的质疑。政策开始关注城市与战略公路网的衔接,同时继续加大鼓励公交的力度,重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至20世纪80年代,主要路网的建设基本结束,小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在保守党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市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该阶段的政策导向主要为:投资转向公交,服务尽可能由私有组织提供,服务水平由竞争决定,采取市场定价的办法。

  20世纪90年代对于拥挤收费与伦敦地铁私有化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部分群体甚至认为:交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而对于规划与设施建设的公众参与和环境评估的力度则不断加大,这也使设施建设的周期更加漫长。

  2.2美国城市交通政策(1945~2000年)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交通所呈现的重要特征为小汽车交通的迅速增长、公交的大幅度萎缩及城市交通拥挤现象显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探索性地开展城市交通规划的工作。1956年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法案,标志着联邦政府开始全力推进公路网建设。

  进入20世纪60年代,市民开始关注交通设施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该阶段有关工作的重点为相关规划机构的设立与职能协调;鼓励城市交通规划工作,确立规划流程;整合高速公路与公交的发展原则与目标。

  1975年大都市规划机构(MPO)正式成立,MPO的成立与1978年地面交通支持法案的出台被视为美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开始。政策呈现出环境保护与市民参与两大主题。该阶段政府的观念为:在尽可能符合其他目标的情况下保持和提高机动性。

  至20世纪80年代初,规划者关心的重点从区域层面向局域转移,需求管理措施开始得到重视。联邦政府又将视线向长远的战略规划转移,鼓励地方交通部门进行战略规划。

  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基本完成。公交方面,鼓励各个城市研究、发展公交走廊,资金上优先发展轨道交通;吸引私有资金、私有企业参与公交运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城市交通政策以软政策为主,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减弱,更为加强交通管理方面的工作。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