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化教育形势下高校自考的发展研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7-01-07

  被人们美誉为"中国第一大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直地位显赫,远高于五大成人学历教育(电大、职大、夜大、函授),长期以来以其独特开放性、灵活性、经济性及权威性成为"文革"之后高等学历教育补充方式的一枝独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1978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考试制度---特别是1981年实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和1988年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前者是我国独特创新地将自学考试形成了一项考试制度,后者以最高行政立法的形式保障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项事业在法制化的轨道上飞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曾经历了1995年~2000年的高速发展期,据资料统计,1994年报考规模约549万人次,2000年报考规模极速发展达到了1994年的2.5倍,超过了1372万人次。但是刚刚经历了2000年的颠锋期之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2001年开始报考人数呈现规模性的下滑趋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冲击,综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高等教育生存大环境发生质的改变

  (一)国内教育生存环境改变

  刚刚跨入21新世纪的门槛儿,随着国民教育终身化思潮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大环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普遍扩招沉痛的结束了高等学历精英化模式,正式与"文革"后贫乏紧张的教育资源告别,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开始进入了高速的扩张期。据全国高考录取人数统计:1983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仅为167万人,录取人数仅为39万人,录取比率仅为23.35%;1998年高考的录取人数就达到了108万人,是1983年的2.77倍,第二年是正式高考扩招年,录取人数达到160万,增幅达到了48%;2001年也正是高教自考报考人次开始下滑的第一年,高考录取人数突增到了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了50%;到2005年高考录取人数就达到了504万人,快接近1999年的2倍。2006高考录取率达到了60%,2007年与2008年均保持录取率55%以上。正是因为全国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化,昔日的"独木桥"已变成"康庄大道",原本很大一部分寄希望通过参加自学考试进修拿文凭的学生改为参加高考或成人高考等形式拿学历。不仅如此,同时期全国新兴网络教育异军突起,成人高等教育也想出各种招数分割教育产业蛋糕,高等教育生存大环境的快速改变是致使高教自考学生报考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与国际交流合作环境改变

  我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涌进了中国的高教市场。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美的教学环境,富有丰富实践性的专业设计都吸引着国人的眼球。同时很多国外的职业培训机构更是看中了中国这个发展中的新兴教育市场,大量的外资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与国内合作合资办学。中国与国际教育交流模式的增强也致使自学考试走入困境。

  二、高教自考自身从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时代转轨速度缓慢

  (一)"学历补偿性"味道仍旧浓厚

  如果说前面提及的高等教育生存大环境改变是高教自考出现困境的外因,那么始终难以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浓厚的"高教学历补偿性"的本质特点才是高教自考走上困境之路的真正内因。"高教学历补偿性"是自学考试孕育而生的充分理由,在"文革"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大环境下,光靠普通高等教育完全无法满足当时人们对学历的渴望。因此,高教自考又以经济实惠、考试规范严格、时间场地选择自由、文凭含金量高作为人们除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第二种拿文凭完美选择。但随着我国教育生存大环境的不可逆转的大改变,自学考试的学历补偿功能在不断的弱化,如果不认清形势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以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尽早摆脱掉"学历补偿性"浓厚味道,按区域市场所需配置合理专业,高教自考的道路还会走得更艰难。

  (二)高教自考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步伐

  虽然自学考试从成立以来一直都在积极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和课程方向,但毕竟它在成立之初是以普通高教专业与课程设置为蓝本作为参照,更何况与电大类成人教育有本质区别的是它不是一个办学实体没有自身的话语权,在专业设置和开考课程计划方面诸多受到其委托主考院校课程设置方面的牵制。2000年之前都严重的存在着专业和课程设置层次单一;专业设置与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教育目标差距甚远;开设的专业偏文(以文、哲、法、财金类居多,约占六层左右)而理、工、教育、医学所占比重较轻,农业更少;核心课程中不具备实践性环节,考生多半就仅凭一本教科书和考试大纲复习一下就去考试,开考的试题也基本照搬高等普教试题风格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判断等死记硬背的考题为主,设及论述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题较少。学生即使考过了也很快忘记,即使拿到了学历也只是书本上的泛泛而谈,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也出现了自考生辛辛苦苦拿到文凭却不被用人单位认可的事实。

  (三)"教考分离原则"和助学力量长期薄弱,生源流失量较大

  高教自考施行的教学与考试分离的制度,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保证了自考考试纪律的严格与规范,学历真实含金量很高,这是"教考分离原则"的一大优势。但由于高教自考不是一个办学实体,在教学与考试分离的状态下,高校没有专职的自考教师,很多教师都是普教的教师被社会上的一些不太规范的助学机构聘请在业余时间里兼职上上自考的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自考教材的把握,对大纲的解读,仅凭个人的理解与猜测。虽然自考生的资金投入是很低,但在助学条件有限或者完全没有助学条件的情况下,仅凭考生个人的力量很难全部通过所有的考试项目。据资料不完全统计从建档开考到拿到专科学历的考生多半耗时在4~5年左右,要想拿到本科文凭一般耗时在6年左右,而且拿到文凭的学生也只是报名人数5~6%.在助学条件不完善、高耗时、低通过率等困难面前就算有很多考生当初自信满满,最终大多选择了放弃通过自考的形式修完学业,而是转为通过电大、远程教育、夜大、函授等一系列较为宽松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拿学历。助学力量较为薄弱这块自考的软肋也成为其它形式的成人教育与之争夺生源的最好利器。

  尽管如此,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1998~2010年短短的12年间,开设的专业数从当初的224个增长到796个,全国拥有自考主考资格的院校也达到了693所。这些成绩证明高教自考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成长考验地位仍然是不可比拟取代的。严格规范的考场纪律,每年四月、十月的国家考试身份,更以其"公平、公正、公开"和自考面前人人平等的先进创新理念被誉为现代版的科举考试,其文凭的含金量和社会的美誉度可想而知。另外,自学考试的一显着优势就是从成立之初至今都采用现代教育流行的"学分银行管理制",这是自学考试一大创新之举---"学分银行管理制"有利于考生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跨行业,不受时间空间范围的限制自主选择喜欢的专业进行报考。考出的科目换个地方,换个专业同样可以互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学考试的先进性远超普通高等教育和高教成人教育等高等教育形式。在困难中求创新,求改革与突变,不断地整合教育优势资源,寻求自生出路是当今高教自考需要改革的方向。

  三、遵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发展并重的原则

  要适当淡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原始的学历补偿功能,重视自学考试的继续教育功能大力发展自学考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目前众多主考院校也紧跟时代步伐,推出的自考专业既考虑了学生对学历的渴望又考虑到用人单位对实用性人材的需求。如中国计量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在2014的全日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的招生中一共招收公共关系、计算机信息管理、会计、环境艺术设计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均是双证合一,三证合一甚至是多证合一。就读公共关系的考生可以同时考取本校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助理营销师和项目管理等职业资格证书;就读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考生可以考取电子商务师、网络营销师、IT项目管理师、电子政务师、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学专业可以参考会计上岗证、收银员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环境艺术设计的考生可以参考由劳动部职业资格颁发的平面设计帅资格证、电子CAD设计师、FLASH设计师、室内装饰设计师。这些一系列与市场接地气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可以让自考生在拿到文凭走入职场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融入其中,也为他们后续的职业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继续深化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力度

  (一)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多样化、市场化

  1.专业课程门类设置向细分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高教自考专业课程门类设置从一开始的单一,偏文轻理、工、农逐步向文、哲、经济、历史、管理、交通、艺术、传媒、网络、教育、农、医学、军事等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广泛的渗透,逐步向专业细分化方向转轨发展。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更加贴近时代的需要。2014年考委[2013]1号文的规定,从今年开始新增设消防管理专业(专科)的消防燃烧学基础等8门课程,消防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消防燃烧学等9门课程。国家考委对考试大纲教材的改革为了顺应时代步伐也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对内容上明显不适应发展滞后的部分课程大纲与教材近年来也及时进行了修订。

  一些课程也使用了新编或修订后的大纲,如2014年国际商法等课程就开始使用新编或修订的大纲。近年来由于网络电商的空前绝后的崛起也催生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实用性专业;房地产行业大发展也促进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一系列新兴专业。

  总体来说,高教自考专业课程门类的设置已经向市场化,细分化成网状结构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2.专业课程类型设置注重实际运用,加大实践性课程改革

  在历经了32个春秋的成长与蜕变中,高教自考的专业课程类型设置方面已经基本摆脱掉了计划经济时代只重理论与书本知识,轻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框架。不管什么专业在课程类型方面主要是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在三大板块中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段均变化较小,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类全国统考科目为主,有一小部分专业设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等课程。核心课程是三者之中的灵魂,在核心课程中加大了实践性课程内容的设计。以2014浙江省专业计划为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考的餐饮管理(专科)对核心课程的安排---餐饮服务(实)、*企业流程管理、*现代厨政管理、宴会设计(实)、*餐饮食品安全、烹饪原料学(二)(含实)、烹饪工艺学(二)(含实)、茶艺学(实)、餐饮管理专科毕业实习报告。带*课程为中国餐饮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从核心课程的设计理念中不难看出自考的专业课程类型已经有效地与市场接轨,与实际运用和操作接轨,将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核心课程不愧是自考专业课程又一创新亮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