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践教育,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22


  【论文摘要】现代大学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摸式满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高校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 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 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 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的任务是在智力领域提供各种工具和可能性,引导学生达到科学的前沿的同时,培养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把创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大的评价标准,自觉运用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成果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服务。

  2.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体系的日趋分化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专业化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只给予大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就必然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足以使学生具有在职业生涯中所应具备的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素质与能力,无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大学教育仅仅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是不够的,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将会导致学生的片面的发展。“因此,任何注重大学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1]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其处理人生事物的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广泛活动的自我扩展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可能力;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且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具有现实的知觉能力;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并能调整其相互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具备着眼于未来,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就会使通识教育和人格塑造日益萎缩,必然将制约创造性的发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