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五个转变,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五个转变得到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由“教什么”向“学生获得什么”转变;教学设计从立足“教”向立足“学”转变;教学实施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教学效果从关注“外在变化”向关注“内在发展”转变;教学评价从“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论文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实现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及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数学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由“教什么”向“学生获得什么”转变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获得多少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唯一指标。而确定科学、准确且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数学课堂目标的确定,取决于教师的数学教育价值取向、对学习者的了解以及对数学课程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首先必须更新数学教育观念,确立有效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应关注过程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的定理、数学的运算法则仅作为数学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然后进行反复操练。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将无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心理。因此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数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它也是通过教师来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达到师生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其次要坚持以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力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则与学生学习数学时产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以学定教”、“以问拓思”、“因问造势”,形成一种多维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既生成问题,又提高智能,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研究知识、智能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第三要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教学任务,防止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严重偏差。在确立数学教学内容目标时,必须认真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目标要求,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二、教学设计从立足“教”向立足“学”转变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的意义。因此,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活动,更是知识的再创造、再理解和再加工转换。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以“教”为主的“教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学的课堂”。为此,教师不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担当课堂的“主角”,还要亲自参与,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问题解决的评价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者。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独角戏”,而是成为了师生共同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学习共同体”。
  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重心应放在如何凸显问题性上,强调问题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需要来进行问题化设计,设计出学生对问题的发现、生成以及解决的方案,以问题提出、问题对话、问题解决为主的行动路线来开展学习,让学生在有效课堂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无问题学习”向“有问题学习”转变。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