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验的课程理解观的构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基于体验的课程理解观认为:课程语言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事情本身”,是一种基于身体体验的心理重演。这种提法吸收了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注重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长处,避免了“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主观主义困境;同时也吸收了客观主义课程理解的客观依据之优势,避免了将知识当做课程理解客观依据的客观主义困扰。

  论文关键词:课程理解观 体验 心理重演

  众所周知,课程语言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课程语言的理解。所谓课程理解,即指领会课程语言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学生在领会过程中所采取的立场便构成了课程理解观。不同的课程理解观决定了学习的性质和方向。之所以重提课程理解观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理解观之于师生课程理解活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研究成果成效不但甚微,而且表现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不良倾向,并使得实际的课程理解活动受到了这两种不良倾向的困扰。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日常课程理解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和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智慧的新的课程理解观。

  一、已有的两种课程理解观

  在日常的课程理解活动中,师生常常表现出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倾向。对这两种倾向自身优缺点的深入剖析是建立新的课程理解观的基础。
  1.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
  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认为:课程语言的意义不是客观、固定的,而是理解者主观建构的。与其说是理解者去发现课程语言的意义,不如说是理解者去制造课程语言的意义。理解者在理解课程语言之前就已形成了自己理解世界的视界,这种视界来自于理解者自己的生活世界。由于不同理解者的视界各有不同,而每个理解者又是带着自己的视界来解读课程文本的。因此,即使面对同一课程文本,不同的理解者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意义。在这里,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便是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的优点所在。然而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却过分夸大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持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的人认为,理解课程语言就是理解者根据自己的视界赋予课程语言以意义的过程。理解者的视界决定了对课程语言的理解。理解者的视界不同,对课程语言的理解也会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课程文本。这种观点具有较浓的“唯我论”色彩。它在提倡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忘记了“事情本身”才是课程理解的内在尺度。因为课程语言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语言游戏,其真正使命是将其所涉及的“事情本身”更好地显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师生对课程语言的理解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内在尺度的,那就是“事情本身”。忘记了课程语言理解根本使命的“唯我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相对主义陷阱”:既然理解者的视界决定了课程语言理解,那么不同理解者对课程语言的理解之间就没有对错、高低之别;既然对课程语言的理解没有对错、高低之分,那么教师就没有理由劝说学生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对课程语言的理解,而非学生自己对课程语言的理解。因为学生完全有理由以“不同的理解之间不存在对错、高低之别”为理由拒绝接受教师的指导。
  2.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
  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认为,课程语言的意义是一种可以被发现的固定实体,它存在于课程语言之中,这些意义完全独立于理解者的理解而存在,这些意义就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客观知识。课程语言理解是一种避免误解的技艺,是以中立者的身份重现课程文本原意的全部技艺。学生理解课程的质量取决于对课程文本原意的“复制”程度。在这里,知识的客观性得到了强调,这一点既是其优势所在又是其不足之处。之所以说是其优势所在,主要是因为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看到了课程理解不是任意的语言游戏,而是有其客观依据的,这有力地反击了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之所以说是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将课程理解的客观依据定位为客观知识,将客观知识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忘记了知识本身的可错性——知识之所以是可错的,不仅是因为任何知识创造者都不是上帝,都不具备“上帝之眼”,都可能在认识世界时出错;而且是因为知识作为“事情本身”的摹本,决定了知识是可错的,即“事情本身”是一种过程性存在,在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自身的不同方面,而作为“事情本身”的摹本,知识所把握住的也只能是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事情本身”,随着“事情本身”的发展,原来的知识可能变成一种谬误。

  二、新的课程理解观:基于事情本身的心理重演

  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则在强调客观性的同时误将所谓的“课程文本原意”当做课程理解的客观依据。新的课程理解观不是在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和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之间“选边站”,而是在吸收二者长处并有效避免其不足的基础上所完成的“一次突破”。新的课程理解观一方面将课程语言理解的真正对象定位为“事情本身”,另一方面将课程语言理解的过程界定为基于体验的心理重演,在张扬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将这种能动性引向“事情本身”,而不是理解者自身。这种提法吸收了主观主义课程理解观注重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之长处,避免了“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主观主义困境;同时也吸收了客观主义课程理解观注重理解的客观依据之优势,避免了将知识当做课程理解客观依据的客观主义困扰。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