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反思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01-14


  [论文摘要]现有大学课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划分,注重实用性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细的学科划分导致了知识的分裂,过分重视课程的工具理性忽视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宗旨,物质追求和消费文化的蔓延更加无视教学中对伦理道德的反思。大学既要立足社会,也要和现代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要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避免轻率地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责任。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学;工具理性;反思

  当今中国社会对大学的课程教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判:一是认为大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大学所教的知识过于注重理论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水平培育和锻炼过少,导致毕业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立即为企业或者工作单位创造利益,毕业生无法立即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二是认为大学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的运用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规范、自我认知等的教育,以至于学生过于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性思想的蔓延。实际上,这两种状态在现今的大学课程中都存在,过细的学科划分导致了知识的分裂,理论化分裂的知识结构又导致了实际运作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对知识的实用度片面的强调忽视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宗旨,更加无视教学中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根据教育的本源和实质来看,大学都应该培育具有精神气质的知识青年。

  一、大学教育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变迁历程

  大学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还是以社会的发展为第一要素,强调高等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经济服务?前者强调教育的个人价值,而后者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焦点。
  大学教育的起源可以推溯至古希腊,实际上当时并没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接受教育是少数统治者的子弟拥有的特权形式。在教育的早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的实质就是高等教育。直至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文法中等教育机构产生,乃至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区别开始出现了本质性的差别。“大学是研究事物本质,或者是研究事物一般概念的机构,由教师和学生自治组成的社团。”[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的学习主要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而非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游离于社会和经济的主流之外,作为一种崇高的文化共同体而存在。
  随着工业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知识经济开始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时,科学和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学从社会边缘进入了社会的中心。大学曾经是纽曼描述的“僧侣居住的村庄”,随后发展为弗莱克斯纳描述的“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在当代,克拉克·科尔形容大学为“多元巨型大学”:大学标志着权力的冲突,标志着为多元市场服务和关心大众。”科尔强调大学满足社会的实用功能,认为“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要向社会提供服务。”大学功能被公认为是培养人才、发展科研和为社会服务,这些功能的发展是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模式,也是社会对大学期待的形塑。同样,德里克·博克在他的著作《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中也指出,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修道院式的封闭机构,而是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型的社会组织。“大学拥有超凡的目标,但同时又要立足和服务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在现代社会,大学发展为学习高深知识的场所,强调社会的目的性,讲究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与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文明融为一体,成为现代社会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越来越强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承担了社会的选拔、社会的流动和社会的分层的功能。实际上,无论是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和个体的解放,通过教学、科研活动追求真理,发展理性、肯定自由、传播文化,维护人的尊严。但是当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中的工具理性价值不可避免地进入大学的价值理念,反之,大学单纯片面地重视专业化的的实用主义培养了学生功利性色彩的价值观,违背了教育解放人性的目的。
  “分析过去30年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从中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仍然是跟以下四个主要目标相联系的:1.产生新知识(研究功能);2.培养高度合格的人材(教育功能);3.为社会提供服务;4.伦理道德功能(包含社会批评)。”现有大学课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忽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养成,过于重视课程在社会中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大学课程设置中工具理性的价值取向

  大学的功能有两个,首先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次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两者是互动和互利的过程。今天的大学已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学的主要目标。而学科、课程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学学科以具体的知识分类为基础,以社会的劳动分工所需的专业知识为支撑。
  历史总是呈现出大学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人类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大学的学科也愈发的名目繁多。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节约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了劳动工具以及发明了机器,并且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分工带来的剩余产品成为了社会交换的条件。同样,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指出分工的存在使得同样多的工人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量,他分析原因有三,首先,工人因专而精,工作技巧不断提高;其次,不同工作间的转换会损耗时间,分工可以节约时间;最后,机械的发明简化了劳动以及节省了时间,使得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可能。总而言之,他们的分析结果认定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发展,创造了社会价值。无需置疑,社会分工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社会分工也确实使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现代社会的生产呈现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的主流,职业对人的限制越来越多,这些都使得不少大学在不断追随社会的脚步的同时迷失了自身的价值。“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痴呆。”

  现代大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强调主动适应社会以及服务社会,越来越走向狭隘的工具主义教育论。直接表现为对培育人的忽视,对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创造力的忽视,对道德、人的精神状态的忽视。高等教育的培育目标重点全部放在培养专业人才、发展新兴的科学技术等社会实用的方面,大学生也只想学习实用的知识,以求在社会中获得实利。即使高校已经意识到单纯的以“以知识为中心”的缺陷, 提出了“能力培养”的主张。但仍然强调的是一种工具主义的能力培养,充斥着技术化的色彩——“训练”、“操作”、“谋利”,是一种远离人的心智发展的能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