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关键词] 英语阅读 商务知识 教学模式

  [论文摘 要] 英语阅读课程旨在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增进其对商务现象、商务理念的感悟,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从而能更快地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本篇从设计思路、教学方法和课堂实施三方面探讨了英语阅读教学的科学性、现代性和有效性。
  高职院校开设的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着眼于学生未来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以综合培养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巧从文章中获取相关商务信息的能力为宗旨,强调学生在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并就此展开讨论;每月也可增加课外材料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下观后感,并剪摘报纸财经新闻讨论来更好地增强其阅读和理解能力;期中还有小测验,包括以小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演讲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一改往日阅读课程枯燥刻板的旧貌。
  (4)关注跨文化意识,渗透文化背景意识: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因此该课程的教师要非常注意文化教学,无论是篇章、语句还是词汇,每一环节都力求渗透目标语的文化,用文化语言观指导英语阅读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进行。
  (三)课堂实施
  英语阅读主要以多媒体授课为主,扩大教学容量。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并辅以恰当的检测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步,准备活动(Warming-up exercises),其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商务新闻演讲、谈论图片、提问回答、讲故事等形式,当然所选形式要为本文教学服务,与本文内容密切相关。
  第二步:阅读(Reading)。当学生的思维都集中在文本内容上时,可进入第二步。阅读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获取过程,又是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的过程,是阅读课教学的关键。可分三种形式进行:
  1.扫描阅读(Scanning reading)。目的是通过快速阅读使学生获取各段大意,从而了解整篇文章写了几个方面的问题。这里,必须同时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A.“△”表示这一段落在写作上的发展方向,首句为本段大意,而后是举例加以说明。B.“▽”与“△”相反,先举例,后归纳总结,末句是本段的主题句。C.“◇”指的是本段先提出看法,然后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证实,最后又归纳总结出本段的中心意思。D.“□”表示本段没有明显的表达大意的中心语句,但字里行间却隐藏着一条中心线,这可以通过阅读体会而得。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明显提高,准确度也不断上升,一般的段落都是以上某种模式的运用。
  2.细节阅读(Careful reading)。这一阅读过程是使学生获取重要细节的过程,一般要求学生抓住最能说明本段大意的关键词(keywords),借此,学生对本段(篇)已达到粗中有细、大中有小的程度了。
  3.计时阅读(Time reading)。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要阅读速度快、语音清楚、语调正确。
  第三步:检测。当学生采用以上三种形式的阅读之后,可通过以下途径检测学生到底获取了多少知识信息:一是表层测试。对课文内容的提问、填写有关细节的关键词等。二是深层次的检测。如让学生自己创设阅读理解题并附三个或四个选项,问题内容可以是关于段落大意、全文大意、文章题目、细节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等方面。之后,老师抽查,然后学生交换题目进行互测。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判断力,同时老师又可以了解学生对材料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阅读过程的始终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阅读的步骤、检测的过程都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此外,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校内英语角、各类英语竞赛、校园英语广播、网络图书资源、实训基地,或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知识的培训等,不仅巩固延伸了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成果,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Francoise Grellet.英语阅读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吕凤芳.英语阅读技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