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认知心理逻辑视野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分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认知心理因素是引发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认知观念中的逻辑错误。文章剖析大学生的认知逻辑错误主要表现在:二元的绝对性思考导致的“完美主义”认知习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导致“晕轮效应”的认知偏差;主观臆测性思维导致“投射效应”的知觉偏差;选择性消极注视的认知方式导致的“契可尼效应”。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的途径包括帮助学生识别自动的错误逻辑思维、协助学生识别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团体认知行为训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与行为问题 认知逻辑错误 应对策略

  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因素导致心理与行为问题,是指大学生在使用概念、理解事物、进行逻辑推理时,由自我认知偏差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有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则若无其事,根本原因是对挫折情境的不同认知、评价、解释。特别是学生的认知态度与认知观念中的逻辑错误是导致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常见的认知观念中的逻辑错误

  (一)二元的绝对性思考导致的“完美主义”认知习惯
  任何事情,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成功即失败,这种错误的二元绝对思维逻辑方式导致完美认知模式,进而产生不合理的信念。大学生的完美主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向自己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对自己感到不够满意,时刻担心做错事,害怕蒙受羞辱,对来自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给自己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很失败,整日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个性受到极度的压抑,直接影响了与同学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另一种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者。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总是对别人吹毛求疵,尤其对身边的人如朋友和同学等指责更多,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这样不可避免地容易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二)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导致“晕轮效应”的认知偏差
  只根据一件事情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就对该类事情作出概括性的结论,这样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就会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晕轮效应往往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给学生认知带来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比如在学校生活中,一个男同学邀请一位女同学去看电影,结果遭到对方委婉的谢绝,他就会认为女同学讨厌自己,从此拒绝跟女同学交往。有的同学只根据一次考试失误,就全面否认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有的学生从一次失恋这个具体挫折情境出发,得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的一般规律性结论。以偏概全的人容易产生偏执的逻辑错误,对自己与他人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三)主观臆测性思维导致“投射效应”的知觉偏差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主观地认为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知觉他人,用自己的心理属性去推测别人的心理属性。比如喜欢上网打游戏的同学,总会发出人生就是一场游戏的感叹;一个情感缺乏的学生,总是抱怨世间人情淡漠;一个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总会认为周围同学和自己一样都在被动地学习;一个缺乏同情心的学生,总是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像这样主观臆断的逻辑错误,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在沟通中产生知觉偏差,导致人际关系冲突,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态度投射。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对80名大学生是否愿意背着一块牌子在校园里走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8名大学生同意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同意。32名大学生拒绝背牌,并且认为只有少数学生会同意。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二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心理特性纳入自己的认知模式中,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方式加以理解,常常绝对化的要求自己和别人。这种“应该”“必须”“一定”等绝对化的逻辑错误,使自己在生活中到处碰壁,烦恼不断。三是性格品质的投射。美国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吝啬、固执、散漫等不良品质的学生,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品质,相反却认为他人具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品质。可见,这些学生把这些不良的性格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四是认知弥散性投射。有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极度偏好,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极度厌恶,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知倾向容易使学生失去人际沟通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困惑之中。
  (四)选择性消极注视的认知方式导致“契可尼效应”
  西方心理学家契可尼做试验发现,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这种现象被称为“契可尼效应”。
  大学生总是习惯于选择一个未完成的消极的挫折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致整个情绪都染上了消极的色彩。这种选择性消极注视产生的“契可尼效应”常常表现在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当代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已越来越普遍。据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恋爱率为45.7%,而失恋率高达83.57%。大学生的恋爱毕竟缺乏情感经验,处于感情懵懂阶段,它来得容易去得也快,失恋也就在所难免。而失恋则往往被看成是一种“未能完成的”“不成功的”事件,它的未完成反而使大学生们更加难以忘怀。因此,有的学生从此陷入极度的悲伤和绝望之中,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有的学生则自欺欺人,否认失恋的存在而陷入单相思,沉浸于往日的情场当中而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因失去理智而产生报复心理,造成毁灭性的结局。“未完成情结”,就像个陷阱一样让学生们陷进去,难以自拔。
  此外,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学习、交友等多种选择的时期,大量的负性生活事件也会随之发生。尽管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但同成年人相比,情绪仍然带有明显的波动性与两极化特征。所以他们容易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纠结,也容易为某件事情的失败而长时间地耿耿于怀,为一时的失误而终日闷闷不乐,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