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院校德育的人本模式探究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0-17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中存在强调职业特色而忽视德育,政治化的德育以偏概全,欠缺高效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明确了回到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既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中精华的吸收,还是对现代心理学的灵活运用;并强调了只有依赖师生的共同实践,内容求新,方法求活,从人出发,因人而异,深入人心,高职院校的德育才能走出一条切实之路,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论文关键词]德育 以人为本 实践

  如何让德育真正深入人心?“当代德育必须实现从非人本化到人本化的转换,实施人本德育。”人本,即以人为本,是对个人主体作用的充分肯定,对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它旨在尽量尊重人、解放人,发掘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人本观念的树立主要表现在对以下四种关系的处理:首先是人和自然,以人为本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改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其次是人和社会,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性的完善与圆满,关注个体的生存与进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建构起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再次是人和人,以人为本就是确认公平、公开、公正等社会秩序,充分尊重他人,关注弱势群体,全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温暖融洽;最后是人与自我,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合法权利、能力差异、独立人格和个性价值。教育所面对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生命,作为教育之一维的道德教育要真正地触及内心灵魂,起到应有的效果,就必须承认并还原、尊重个体的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所以“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一、德育推行人本模式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强调职业特色,忽视德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职业性是其最大的特色,所以高职院校往往把做好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的德育。德育的基础与核心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说技能可能保证一个人有生存的本领和条件,那么道德就是一个人前进道路的航向指南。技能与道德就像一个人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有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灿烂的人生。要改变仅仅重视职业技能的误区,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使之深入人心,对学生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
  (二)政治化的德育以偏概全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一直存在着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问题,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往往紧跟政治形势的变化,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缺乏长效性,成为简单化、概念化的跟风;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的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道德意志的培养。“高尚的、远大的革命道德理想的引导,却带来虚伪、损人利己的不道德社会状况。”针对这种现象,应当改变过去学校常常围绕抽象政治理论开展的做法,增加有鲜明时代特色、紧贴社会生活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养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三)市场化的社会背景急需高效的道德教育
  现代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更加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的特征及在我国推行过程中形成的追求物欲而淡化理想、趋于平庸而消解崇高的缺陷,造成了人们行为的短期化、功利化、世俗化,社会价值评价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以及过度的追名逐利之心。受此大环境熏陶,高职院校学生也出现某些价值观念失衡、行为失去规范等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妨碍他们今后人生之路的正常行进。
  因此,在高职院校不仅要开展全面、成体系的德育,而且要采用恰当的途径,真正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使德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德育推行人本模式的理论依据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的精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倡导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既强调了对社会发展的重视,又充分尊重作为个体的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且把它上升为国家政策的层面。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份文件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这更是我们今天的德育应当贯彻的指导方针。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体现,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发挥其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积累起来的道德思想、道德规范,已经渗入广大人民的灵魂,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表现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从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到儒家的民本思想就构成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初理论渊源。春秋时期齐国的管子在《管子·霸言》篇中首次使用了“以人为本”,“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虽然这里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以民为本”之意,但它的核心是强调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今天谈“以人为本”具有相通的意义和内涵。传统文化的精髓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对个人而言,德是一个核心的因素,那么在德育工作中自然就要回到人这个根本,因人施教,为人考虑。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